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举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相对于科举及第者而言,落第者们更贴近下层民众,他们或聚徒讲学,或影响公共事务,成为乡里文化的普及者、基层社会活动的组织者。这表明科举制度(     
A.推动了基层自治B.促进了阶层流动
C.扩大了统治基础D.有益于社会教化
2022-11-10更新 | 1894次组卷 | 34卷引用:重庆市万州区万州纯阳中学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唐代以来,士人依靠文学来争名位,文学的重要性超过经学。所以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科举制度的变化B.儒学的衰落C.商品经济的繁荣D.佛教的传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陈寅恪先生认为,“盖进士之科虽创于隋代,然当日人民致身通显之途径并不必由此”,据统计,唐早期的科举入仕官员有245名,在整个唐早期的899名官员中占比仅为27.8%。由此可知,隋代至唐早期(       
A.地方割据势力潜滋暗长B.科举制度不受帝王重视
C.选官制度改革流于形式D.士族门阀政治影响较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贞观年间,唐太宗改革科举制度,通过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和考试次数来网罗各种人才;推行官员向皇帝推荐人才的制举制度和自学成才者向官府乃至皇帝自荐的自举制度;对于年老、丧失活力的官员,唐太宗还制定了致仕制度,以便吐故纳新。这些举措
A.使士族丧失了政治影响力B.提高了官员的参政积极性
C.扩大了封建统治社会基础D.标志着察举和科举的结合
2022-05-26更新 | 1221次组卷 | 19卷引用:重庆市2022届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二)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清代科举考试实行分区录取的办法,例如顺治二年(1645年),参加陕西乡试的甘肃考生试卷编“聿”字号,专门分配指标录取2名举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将参加福建乡试的台湾5名考生编为“台”字号,从中录取1名举人。清政府的这一举措
A.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B.促进了士人的家国认同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有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以翰林学土身份主持进士科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进士及第有苏轼、苏辙、曾巩、程颐、程颢、张载等人,其中苏辙、曾布、吕惠卿、章停等九人后来官至宰辅。这一现象说明宋代科举
A.以诗赋文学为取士标准B.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C.有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熙宁四年,苏轼向宋神宗上书道:“夫欲兴德行,在于君人者修身以格物,审好恶以表俗……若欲设科立名以取之,则是教天下相率而为伪也。上以孝取人则勇者割股,怯者庐墓。上以廉取人,则弊车赢马,恶衣菲食。凡可人中上意者,无所不至矣。”这表明苏轼
A.否定儒家伦理对治国的作用B.要求改革现行的科举制度
C.主张孝、廉为官员选拔标准D.反思片面道德取士的弊病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唐以后,世族门阀的力量逐渐蜕化,中国社会自此完成了从世族形态到士绅形态的转型。所谓“富贵不过三代”,确实是唐宋之后的景象,是对平民社会的一种另类描述。由此可知
A.科举制推动世族门阀衰落B.唐宋之后平民占社会主导地位
C.科举制体现公平公正原则D.世族门阀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在明代,未考中进士的举人也获得终身功名,具有连续参加会试和选官资格;乡试落第的学校生员也享有钦定生员服饰、“免其家二丁差徭”的优待。上述政策的推行,意在
A.扩大官吏来源B.稳定社会秩序C.保证取士公平D.束缚士人思想
2022-04-08更新 | 238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2022届高三二模(康德卷)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对考生籍贯有着严格的限制,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的行为,被称做“冒籍”。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南北分榜”,“冒籍”现象频繁出现,浙江、江西、广东湖广等地的考生往往到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冒籍跨考”,政府屡禁不止。这一现象客观上反映出,明清时期
A.限制考生户籍违背公平原则B.科举制已失去选拔人才功能
C.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加强D.地区间发展存在一一定不平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