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军机处和密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现代学者中,许倬云先生曾运用社会分层理论,从上、中、下三层关系纵论中国历朝政治统治的得失,别具只眼,异峰突出。仅举其标题或可略窥大意:西周的包容——上层的坚凝;秦代的缺失——中层与下层的疏离;汉代政治权カ的基础——中层的坚凝;东汉的缺失一上层与中层的断裂唐代的用人——中层的变化;宋代的养士——中层的扩大明清的缺失中层与下层的断裂。这是切入到政治体制架构的内部观察,将中国历史细化的理路,其中特别重视中层的作用,认为凡是具有坚凝的“中层”,并能起上下转合作用的,一般治理国家都比较成功。

——摘编自王家范《重评明末“封建与郡县之辩”》


评析材料中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合理。)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有学者认为,随着行政权力逐渐扩大,中央决策、立法群体的扩大和决策立法的制度化,唐宋以后,君主的权力并非加强而是削弱了。

——据吴宗国《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与选官制度的发展》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观点。(说明:可以赞同、反对材料观点.或者另外提出观点。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0-02-25更新 | 27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5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清朝统治者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罗织罪状,制造了大量冤狱,是为“文字狱”。对其评述不正确的是
A.是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的表现B.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C.禁锢了人们的思想D.有利于科技文艺事业的快速发展
2020-08-30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中新教材课时同步练-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8-19高一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内阁大学士无定额。永乐年间有七人,宣德年间有十四人,万历年间有二十人,崇祯年间有五十人。明代内阁无属官。然而清代的内阁制就有不同: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名额,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率为四员,到了乾隆十三年以后,才规定满汉学士各二员,协办大学士或一员或二员,非有缺不可递补。至于内阁官员有大学士、学士、侍读、中书舍人、典籍,其下又分设十二个小机构,作为国家行政中枢远较明代内阁组织庞大。这也导致清代内阁出现了权责不明的现象。

材料二   明太祖创设殿阁大学士之始,仅令其侍左右,备顾问,并不参与国政。迨仁、宣之世,创设票旨制度之后,大学士已参预政事,其后又有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仅决于首辅一人。然清则刚好相反,清内阁制成于康熙时代,然此时便有翰林院分去内阁一部分的职掌,因翰林院的职务亦为掌制诰以备顾问的机关。至雍正时,为对西北用兵而另设军机处,参掌机密,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明清两代的制度比较》


请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要求:
(1)完善上述材料出处中“”,并据材料简要概括这一制度从明到清的发展变化。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导致这一制度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时期这一制度发展变化的影响。
2018-11-24更新 | 166次组卷 | 5卷引用:【市级联考】江苏省如皋市2018~201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试评述此举的意义。

材料二:云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谈迁《国榷》

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国史新论》

(2)结合上述材料,简述我国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分别是什么。

(3)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材料四:“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选官制度?它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2017-08-26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荣成市第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检测历史试题

6 . 【探索历史的奥秘】

《清史稿》是关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正史著作,有着较重要的史学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912年中华民国肇建,清王朝覆灭,但为前朝编纂正史的做法却还没有放弃。1914年北洋政府成立清史馆,聘请前清东三省巡阅使赵尔巽为馆长,开始纂修清史。仿效前代正史的纂修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史料。经过考虑之后,纂修者们认为既然是最后一部正史,那么沿用历代正史体例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决定按照《明史》的体例撰写。史馆开局不错,但两年后无人过问,经费匮乏。在这种情况下史馆近乎瘫痪。1921年,赵尔巽想方设法寻求支持,使得史馆重新运作起来。1927年,年已八旬的赵尔巽自知去日无多,下决心将“清史”出版,是为《清史稿》。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组织专门委员会对《清史稿》进行审查,最终以《清史稿》对孙中山等人不敬为由加以查禁。

——摘编自李隆国《史学概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史稿》得以编成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清史稿》在史学编撰上的得失。

7 . 依据下图,回答问题。


图一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


图二清朝军机处内景


图三新中国民主制度


(1)根据图一,评述唐朝的政治制度改革。
(2)简述图二反映的政权机构的主要职能,由图一到图二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演变趋势(3)图三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三大民主制度,请根据图中序号写出合适的政治制度内容。与图一、二相比,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具有哪些重要特征?
(4)除图三所示之外,新中国初期(1956年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还有什么重大成就?
8 . 新的社会阶层出现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士是中国古代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这个阶层的崛起,是春秋战国时代引人瞩目的社会现象,也是中国文化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春秋时期,由于宗法制度、世卿制度尚存,士阶层的人数基本上是固定的。……到了战国时期,随着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上涌现出大批的知识分子。以前曾经有公职的大夫失去官职后,地位下降,但仍称作士。……后来,通过学习掌握了文化知识和某种技能的人无论有无公职,也不管职位高低,也都称作士。由于这些知识分子有才学、胆识和智谋,因而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和礼遇,“得士者昌,失士则亡”流传于战国时期,养士之风大为盛行。
——摘编自朱冠军《浅析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的演变》
材料二 : 一般人往往说,中国过去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我认为称它是君主则诚然的,称它为专制,那就未免有一点冤枉。中国社会,自秦以下,便没有所谓特权阶级之存在。政府里面的做官人,并不是社会上享有特权的贵族。……中国从汉以下,国民参政,均有一种特定的制度,汉制先入学校受教育,毕业后,进入政府历练办事,做事务官,当时称做“吏”。待他练习实际行政有经验,有相当成绩,便得推举到朝廷,再经一度考试,才正式做政务官。至手官阶高低,则由其服官后成绩来升降。……所以中国自汉以后,固然有皇帝,但并没有封建贵族。……所以中国的传统政治,实在不能说它是君主专制。
——钱穆《中国文化传统之演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士的身份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其变化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钱穆有关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观点。
2015-11-10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下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