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罗马法律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罗马最古老的成文法是公元前5世纪中叶制定的《十二铜表法》。起初,《十二铜表法》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适用于罗马城邦的公民,属于公民法。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同时产生需要局部承认外邦人等的合法权利并予以法律保护的问题。于是,执法官按照罗马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在审理涉及外邦人讼争案件中,吸收外邦人法律,拓展罗马法的适用范围,逐渐形成了万民法。在帝国社会中,庞杂的法令需要加以编纂和整理。同时,日趋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活,也要求确切地规定权利与义务。因此,法学家的活动十分活跃。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

材料二

从3世纪起,罗马奴隶制社会陷入危机,统治阶级迫切要求将反映本阶级意志的现行法律固定下来,借以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因而着手法律汇编工作。公元4世纪末,罗马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力图恢复罗马帝国的版图和挽救垂危的奴隶制。他的目的虽未实现,但他系统编纂罗马法的工作却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成果《民法大全》反映出帝国全盛时期的罗马法的全貌。从这一意义上讲,《民法大会》的出现标志着罗马法发展的顶峰。后世所讲的罗马法往往就是指《民法大全》,它也是研究罗马法的主要史料。

——摘编自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罗马法发展的趋势,并指出其标志性事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法大全》编纂的历史意义。
2022-07-10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的法律制度并没有随之消失。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罗马法乃至整个法学都已经处于停滞和衰退的状态。在11世纪以前,西欧各国普遍以日耳曼习惯法为自己的法律标准。随着西欧农业的进步、商业的复兴以及城市和行会的兴起,西欧的人们开始自我觉醒,再加上中世纪教权与皇权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相互博弈,西欧各国普遍需要一套完善的、统一的法律体系来适应社会的发展。伴随着《民法大全》的重新被发现,罗马法再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谢斌《论〈拿破仑法典〉的渊源》

材料二   在资产阶级刚刚登上政治舞台,其思想尚处于萌芽阶段的启蒙运动时期,被称为法国启蒙先驱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中均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来源,那就是所谓的“自然法”,而自然法又是从何而来呢?那就是罗马法。这样一部远在两千多年前便已出现的古老法律,以其蕴含的人类早期民主自由思想而成为资产阶级文化复兴和思想启蒙的理论依据和精神源泉。

——摘编自马守信《法家之绝唱,不宣之檄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法复兴的原因。
(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2022-12-1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于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的私有意识大大加强,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度与广度都已今非昔比。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市民法所能逮及…由于社会的进步,市民法扩大为世界性的法律——万民法,已势在必行。

——米健《略论罗马万民法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

材料二   1787年宪法是新大陆第一份具备高度法律意义的文件,与之相当的就是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和1787年宪法都包含了私法和公法两大门类。但是,在罗马,这两大门类之间并没有清楚的区分,甚至也不存在形式上的划分,而1787年宪法则以公法和私法之间严格的内容和逻辑划分为特征和性格。使人吃惊的是,最终的局势和未来的发展表明,在罗马,私法元素具备了压倒性的地位;而在美国,情况却恰恰相反,是公法元素或者说宪政元素获得了这个地位。

——林国荣《托克维尔眼中的美国1787宪法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之比较》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万民法取代公民法“势在必行”。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两部法律对世界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的相同贡献。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中期产生的(A),不仅是把习惯法用文字记录下来公诸于众,同时它还是平民和世族贵族政治斗争所达成的妥协。对平民而言该法律可防止世族贵族对自身的加害,对世族贵族而言则可以防范平民的革命行为。该法律对构建平衡的罗马政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陈可风《罗马共和宪政研究》

材料二   《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

——颜钧《颜钧集》卷5《箴言六章》


(1)写出材料一A处所对应的法律名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构建平衡的罗马政治”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统治者的治理方略。这一治理方略也是中华法系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并说明《大明律例》“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意义。
2022-06-21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罗马早期社会中,商品经济孕育着自由、平等观念。个人意识使罗马公民在人与人,人与城邦之间表现为契约关系,使法律摆脱了宗教和道德的束缚,成为独立系统。罗马法在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罗马人把私人权利看作国家权力的最高准则,使私法成为罗马法的灵魂和精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体现在罗马各个角落,共和国的法治精神成为西方法律的渊源。

——摘编自孙振民《古罗马共和国的“法治”建设》

材料二:罗马建国初期,平民和氏族贵族的矛盾很尖锐,平民对贵族高级官吏的专横统治的反抗愈演愈烈,并不断提出新的立法要求。因此,罗马初期的任何一部法律都成了平民和贵族斗争的产物和记录。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罗马法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就罗马法的本质来说,它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当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起初在意大利,随后在其他国家)的时候,详细拟定的罗马私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摘编自于沛霖《马克思、恩格斯论罗马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罗马法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罗马法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表现及原因。
2022-07-1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 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先秦经秦汉到曹魏,随着令的编集和完善,律由原可不断增减的开放性体系,变成大致固定和封闭的体系。《魏律》是秦汉法典体系演变成果的集中体现。《法经》是一部法学著作,而不是一部法典;盗、贼、囚、捕、杂、具,是法学意义上的分类。所谓“汉律九章”,是在《法经》分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三类,同时也泛指汉律篇章之多。从文本上看,律、令都有一个由原始的诏书到改写成精密的法律条文的过程。无论是内容还是法律效力,秦汉时期的律、令似乎并无不同。

——摘编自孟彦弘《秦汉法典体系的演变》

材料二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废共和而行帝制。皇帝敕令开始显示力量,并逐渐成为罗马法的渊源之一。在帝政前期,皇帝敕令并不经常被使用,而是借由元老院之手颁布法律。以公元235年塞维鲁斯遇刺为起点,罗马帝国开始分崩离析。政治动荡使皇权愈发集中,皇帝操纵了立法权。皇帝敕令几乎成了唯一的法律渊源,甚至被直接称为“法”。在查士丁尼的支持下,东罗马帝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典编纂(汇成《罗马民法大全》)。在《法学阶梯》(查士丁尼时代的法学教科书)一书中,保留了大量的皇帝敕令。

——摘编自沈超《从皇帝敕令的演进过程看罗马政治与法律的关系》

材料三   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制定一部民法典的条件已经具备。基于这样的政治经济背景,经由学者的呼吁以及最高决策层的决断,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编纂民法典的法治任务与目标,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工作由此拉开帷幕。“我国民法学界以后讨论的问题也不再是“中国为什么需要民法典”,而是“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民法典”。”

——摘编自李星、王利民《中国民法典的定位与编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汉法典与古罗马法律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汉法典与古罗马法律演进的历史背景。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罗马,契约实践主要有买卖契约、借贷契约及租佃契约。在“马克西曼及其妻贝莉格卖地契”中明确运用法律来保证所买土地在“权利方面无瑕疵”。另外,在土地买卖的交易过程中古罗马的当事人双方对于价钱问题也要考虑双方的情感,即是否符合“人之常情”。基督教认为买卖过程中要遵循公平的观念,否则主会憎恶的,其直接后果可能就是信徒不能赎罪,不能上天堂。古罗马也普遍存在奴隶买卖的实践,针对在实践当中出现的争论,古罗马的法学家进行了理论探讨与解释。他们经常在实际条例中就法律事务为法官提供建议。

材料二   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在买卖实践中蕴含着“合意”观念,所谓的“合意”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土地买卖中的契约文书一般需要有国家公权力、人证和自身的信用担保三方面来保证双方当事人权利。在动产买卖当中,从国家、地方官员,到行会、行会的从业者,再到行业协会都非常重视交易中的公平性。在古代中国,反映契约理论及契约观念的资料较少,但契约实践通过大量古契约文书的依存,可以看到基本状态,这表明契约观念普遍存在于古代中国民间。另外,在出售土地时候,国家法律有“先问亲邻”的规定。中国传统契约文化对当代中国法治中的“本土化”与“中国特色”的建构有重要借鉴意义。

——摘编自武航宇《古中国与古罗马契约观念及实践的比较研究》等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罗马和古代中国契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契约的历史意义。
2022-04-23更新 | 24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先秦经秦汉到曹魏,随着令的编集和完善,律由原可不断增减的开放性体系,变成大致固定和封闭的体系。《魏律》是秦汉法典体系演变成果的集中体现。《法经》是一部法学著作,而不是一部法典,盗、贼、囚、捕、杂、具,是法学意义上的分类。所谓“汉律九章”,是在《法经》分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三类,同时也泛指汉律篇章之多。从文本上看,律、令都有一个由原始的诏书到改写成精密的法律条文的过程。无论是内容还是法律效力,秦汉时期的律、令似乎并无不同。

——摘编自孟彦弘《秦汉法典体系的演变》

材料二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废共和而行帝制。皇帝敕令开始显示力量,并逐渐成为罗马法的渊源之一。在帝政前期,皇帝敕令并不经常被使用,而是借由元老院之手颁布法律。以公元235年塞维鲁斯遇刺为起点,罗马帝国开始分崩离析。政治动荡使皇权愈发集中,皇帝操纵了立法权。皇帝敕令几乎成了唯一的法律渊源,甚至被直接称为“法”。在查士丁尼的支持下,东罗马帝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典编纂(汇成《罗马民法大全》)。在《法学阶梯》(查士丁尼时代的法学教科书)一书中,保留了大量的皇帝敕令。

——摘编自沈超《从皇帝敕令的演进过程看罗马政治与法律的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汉法典与古罗马法律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汉法典与古罗马法律演进的历史背景。
9 . 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在早期人类社会,各地劳动人民创造出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文化在传播与交流中不断发展。某学校准备举办主题为“世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的展览活动。
(1)根据展品信息,将下列展品匹配相应的展馆。(填写字母)

A《十二铜表法》

B汉谟拉比法典

C《罗马民法大全》

D阿兹特克太阳历

E有“0”数字符号的手稿(3世纪)

F东汉织锦新疆博物馆藏

G记载金字塔建造的莎草纸

H玉米彩陶(7世纪)危地马拉出土

(2)造纸术的出现与传播,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根据以下材料的提示,画出“中国造纸术的传播演变示意图”。

材料   从考古可知,在西汉已有植物纤维(麻类)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中国造纸术在2世纪便已传到越南,7世纪,通过朝鲜传入日本。丝绸之路是造纸术西传的桥梁,3世纪纸已传到西域地区,8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中亚地区,后通过阿拉伯世界传入欧洲。

人类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木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从而产生了独特而灿烂的各种文化。

——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3)概括上述《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材料中阐述的文化交流特征
2022-06-20更新 | 121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日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若遇上这种情况,该造用什么法律呢,尤其是考虑到当时存在这样的观念:一个民族无论去何处,总携带它自己的法律。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无论是对中世纪和近现代的西方法学还是对许多亚非拉国家的现行法律体制,罗马法都有不可磨灭的贾献。罗马法是罗马文明留给后人最持久的遗产。

——马克在《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罗马的建筑物也和希腊的大不相同,主要是些世俗建筑物,如浴室、圆形刷场、运动场和凯旋门等。罗马的新型建筑材料混凝土、砖和灰泥——使罗马人为大型建筑物修建宏伟的拱顶结构成为可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材料中“新的法律”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是罗马文明留给后人最持久的遗产”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罗马建筑和希腊的不同之处。罗马大斗兽场融合了古希腊、罗马的建筑风格,请指出其建筑地位和体现的精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