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与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形势图(1330年)

材料二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以省官(中书省官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诸行省用及(超过)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摘编自(明)宋濂、王祎《元史》

材料三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邦联和永久联合条例》,即《邦联条例》经各州批准后正式生效。条例的主要内容:美国是由13个州组成的邦联制国家,各州保留其主权、自由和独立,以及其他一切未明文授予合众国国会的权力。第九条特别规定:如果没有得到9个州的同意,合众国国会不得擅自行使从经济、金融、法律到军队建设等多方面的权力。独立战争结束后,北美人民的经济状况并无明显的改善。相反,在17831786年,美国出现经济萎缩,纸币贬值,通货膨胀,捐税激增,使人民生活更加困难。于是他们对现状非常不满,不断举行起义。在国外,美国不仅受到西欧国家的轻视,而且还受到敌视。鉴于此,经过汉密尔顿和其他宪法支持者的共同努力,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取代邦联条例。这部宪法不仅确定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等宪法基本原则,还确立了联邦主义原则,从而使美国由“头脑听从四肢指挥”的邦联制发展到“四肢听从头脑指挥”的联邦制。

——摘编自周跃军《从邦联制到联邦制——评美国国家结构形式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行省制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三,简要说明美国邦联制的弊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87年国家结构形式变化对美国发展的意义。
(3)综上,谈谈你对国家治理问题的认识。
2022-12-18更新 | 257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历史试题
2 . 17世纪,英王封地给臣民的时候,在特许状里规定,殖民地的自由民应该对涉及他们的立法有发言权。于是,赐给马里兰的塞西尔·卡尔弗特、宾夕法尼亚的威廉·佩恩,和南北卡罗来纳以及新泽西的领主们的特许状都具体规定,所有立法都必须取得“自由民的同意”。这说明(     
A.美国的宪政有其历史渊源B.英国的综合国力走向衰落
C.美洲殖民地反抗风起云涌D.英国强化对封地的管理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在约翰·马歇尔担任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期间,最高法院创造性地“发明”了司法审查权,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推翻国会立法和总统行政命令的权力,将最高法院抬升为宪法的最终解释者。美国最高法院此举的核心意图是
A.完善国家的司法实施体系B.打破总统对行政权的垄断
C.改造当时的三权分立制度D.维护最高法院的司法权威
2022-04-15更新 | 507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2022届高三二模(主城区)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时任美国国务卿威廉·西沃德(1801~1872年)曾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党是一家联合股份公司,贡献最多的人可以左右全公司的行为和管理。"由此可知,美国
A.政府行政管理能力削弱B.政治领导人是资本家的代理人
C.联合股份公司发展较快D.两党的权力斗争影响国家管理
2022-03-24更新 | 372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璧山大路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在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弗吉尼亚州的代表梅森主张国家的首都不应当设在任何一州的首府,如纽约、费城等;北方的康涅狄格州代表埃尔思沃斯反对由各州支付国会议员薪酬的决定。两人主张的共通之处是,通过宪法
A.确立联邦政府的权威B.防止外部势力威胁国家安全
C.保持各州的自治地位D.调和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
2022-02-28更新 | 6095次组卷 | 52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艺术班)试题
6 . 王希教授说:“美国宪法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政治设计,一开始不是,现在也不是,宪法诞生后,它是通过群体谈判妥协而化解危机爆发,参与立宪的利益是多元的,立宪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协商和妥协的过程,由此产生的宪法也必然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该学者意在强调美国宪法
A.存在着日益严重的体制弊端B.践行了启蒙运动的核心内容
C.适应了维护稳定的现实需要D.创建了西方的民主共和政体
2022-02-25更新 | 797次组卷 | 31卷引用:重庆市百师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春节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在设计建立中 华民国的政治制度时,明确批判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特别不接受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孙中山认为美国宪政规定的“三权分立”制度,不完备,存在着许多弊病,运转.效果也不甚好。他指出:“夫美洲之不自由,更甚于专制国。盖专制皇帝且不难爱民,虽专横无艺,犹不敢公然以压抑平民为职志。若资本家则不然,资本家者,以压抑平民为本分者也,对于人们之痛苦,全然不负责任者也。一言以蔽之,资本家者,无良心者也。”

——摘编 自刘书林《试论美国“三权分立"模式的本质及局限》

材料二     美国三权分 立的政治制度防止了专制而强暴的政府出现,在相互牵制中消弭了潜在的政府权力。三权分立制衡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追求法治的目的而确立的,这种机制维持的是三种权力之间没有任何一种权力凌驾于其他权力之上的动态平衡,使美国的人权、民主自由等法治价值得到不断的保障和实现。但三权分立使联邦政府三个分支相互敌对,讲究以野心对抗野心,却忽视了国家权力作为一个整体的有效运用,这给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造成了阻碍。

——摘编自张文博《浅析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拒绝采用西方“三权分立”体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特点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个国家政治体制形成的因素。
8 . 巴黎和会期间,在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推动下,会议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同年11月美国参议院却否决了《凡尔赛条约》,导致美国最终没能参加自己一手推动建立的国际联盟。从美国政治体制角度来看,这一现象可以解读为
A.权力制衡防止了总统权力膨胀B.1787年宪法的原则遭到破坏
C.参议院行使了宪法赋予的权力D.美国国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在三个重大问题上有严重分歧:宪法应建立民主共和国还是贵族共和国;如何划分联邦和州的权力范围;如何对待奴隶制的问题。让人钦佩的是,经过艰苦的谈判,他们在这些问题上达成了众多历史性的妥协。甚至可以说“在每一个问题.上,妥协都成了必要的”。为解决大小州在联邦国会中代表权问题争议的康涅狄格妥协案,被后人尊称为“大妥协”。关于众议院席位分配的妥协,即所谓“五分之三条款”,更是一项妥协的力作,它是南北双方在奴隶制问题上达成的第一个重要妥协。正是“五分之三条款”的妥协,奠定了其他后来妥协的基础。所以美国的制宪过程是一个讨价还价的妥协的过程,由此确立了强大的现代宪政国家,美国学者房龙在介绍美国制宪会议时甚至称“妥协拯救了一个民族并建立了一个帝国”。

——摘编自胡丽娟《民初宪政危机中的政治调和思潮》

材料二   经过多年军阀割据、混战之苦,孙中山在中国实行联邦制的思想主张发生了重大转变。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中,他提出“关于中央及地方之权限,采均权主义”的主张。他认为,只有把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限加以划分,行政始可着手。而欲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必须明确中央政府为全国行政主体,地方政府为一区域行政主体。在地方,除作为地方官治行政主体的地方政府外,还有作为地方自治行政主体的自治团体。孙中山还提出了划分“中央与地方行政”的“三要义”:一是中央行政消极的多,地方行政积极的多;二是中央行政对外的多,地方行政对内的多;三是中央行政政务的多,地方行政业务的多。1922年,孙中山曾在《中华民国建设之基础》一书中提出,权力的分配,不应当以中央与地方为对象,而应以权力的性质为对象。宜属中央之权,则属中央;宜属地方之权,则属地方。在体制上,孙中山主张突出县的地位,以县为自治单位,县长民选,县民意机关制定地方法规;省立于中央与县之间,收联络之效。在一省内,县自治达一定范围和程度,省亦可自定宪法,但不能与国宪相抵触;省长由省民选举,但省长在处理属于官治行政事项时,受中央指挥;另一方面,他是本省自治的监督。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孙中山先生关于均权制的设计在他生前的政治实践中并没有实施,因此,所谓均权制,仅只是一种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想化的设计而已。

——摘编自郭宝平《孙中山均权制思想述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美国1787年宪法运用妥协方式解决分歧的表现,并分析这种妥协方式对美国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均权制思想对美国联邦制的新发展,并简要评价这种思想。
10 . 在美国联邦政府的各个权力部门中,只有众议院是由人民直接选举的,参议员和总统这些关键性的职位,不仅任期较长,而且都采用间接选举,法官和其他官员则由任命产生。这反映出
A.民主政治精英化的趋势B.精英政治有悖民主实质
C.政党政治加剧社会分化D.短视政治损害民生福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