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法国共和政体和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据学者研究,19世纪70年代法国国会选举情况如下:
时间选举情况
1871年2月在645名议员中,主张君主制的正统派、奥尔良派和波拿巴派共占420名,自由派占80名,共和派仅占145名(包括激进共和派不足40名)
1871年7月议会补缺选举,共和派在39个省区胜利,获得114席的99个席位
1874年5月共和派与其他各派联合,促使布罗伊内阁倒台
1875年1月共和派与各派妥协,以一票多数勉强通过了第三共和国宪法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法国(  )
A.政治局势动荡,政体变化频繁B.共和帝制角逐,议会斗争激烈
C.巴黎公社失败,帝制全面复辟D.社会经济发展,农民支持共和
2022-11-25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普)
2 . 德意志民族统一不是通过德国自由主义者所设想的类似于美国的那种制宪会议的方式实现的,而是普鲁士通过铁与血的武力方式和现实主义的外交手腕实现的。这主要基于(     
A.普鲁王军国主义色彩浓厚B.德意志四分五裂影响经济发展
C.工业革命对德国影响不大D.德国存在民族与宪政双重变奏
2022-10-01更新 | 245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3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19世纪末,法国共和派执政期间,曾先后发生了布朗热运动、巴拿马运河公司受贿案等引起各派政治势力斗争及大批群众参与的事件,但这些都没有造成政变的发生和政体的变动。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A.民主共和具有一定社会基础B.共和政体维护广大民众利益
C.各政治派别的分歧逐渐消弭D.社会各阶层间差别日益缩小
2022-10-01更新 | 695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3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1871年以后,虽然德国结束了政治上的分裂,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但德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是一个由各地区和各邦组成的拼接物,一个由不同历史和文化传统构成的组合体。这一状况(     
A.反映德国的联邦制度名不副实B.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C.表明统一国家的认同有待加强D.导致国内民族矛盾尖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为人类历史演进的一个必经阶段,现代化意味着“一种新的文明形式(工业文明)的逐渐确立,……包含着整体的社会变动”。确立民主政治是政治现代化的基本目标,这正如阿尔蒙德所指出的:政治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政治参与问题,即各种社会集团施加压力,要求参加政治体系的政策制定问题。塞缪尔·亨廷顿也认为:政治现代化意味着增加社会上所有集团参政的程度,以拓宽“政治参与面”,实现“政治参与的平等”。从世界历史上看,不同类型的国家,由于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现实国情的差异,其政治现代化的道路不尽相同,但大体来说有两条道路:其一是暴力革命道路,即通过武力斗争方式,在较短时间内推翻旧的统治秩序,确立民主政治。革命道路“会使社会付出沉重代价”,它往往是特殊历史情境下的不得已选择。其二是和平改革道路,即新旧社会势力在压力之下实现妥协,用和平的渐进改革方式,在相对较长时间内逐步实施对传统政治制度的改造,最终过渡到现代民主政治。

——摘编自刘金源《议会改革与英国的政治现代化历程》


根据材料。围绕“世界政治现代化历程”这一主题,提炼一个适当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做出合理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2-04-19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普鲁士新建立的炼铁、铁器制造和机器制造企业,为全德之冠,占70%以上。1870年,德国铁路线的长度(不包括奥地利)为18560公里,其中普鲁士的铁路里程为11520公里,全德铁路网的运营为普鲁士掌握。这说明
A.工业革命助推德国统一的实现B.政治分裂阻碍了德国的现代化
C.近代交通决定了德国内部差异D.垄断资本的崛起推动政治转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有学者认为,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实现了君主制和议会制的妥协,一方面维护了君主的地位,另一方面通过广泛的议会选举,使容克资产阶级的执政地位合法化。同时,联邦制也较大程度上容忍了各邦的分离主义和自决权。该学者意在说明1871年德国确立的政治体制
A.与英国政治体制有根本区别B.掩盖了众多的矛盾和隐患
C.是依据国情进行的制度创新D.保留了大量军国主义残余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