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5 道试题
1 . 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郡下有若干县,县下有乡,乡下有亭、里。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郡、县、乡、亭、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即使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机构或制度上,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因此,要了解当代西方政治制度乃至现代人类政治文明的来龙去脉,首先必须了解英国政治制度及其历史。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三 (明朝)阁臣至仁宣时,地位骤显。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威廉统治末年 ,内阁成员的相对固定化以及内阁会议召开的惯常化 ,促使内阁完成了从私密状态向公开状态的转变 ,……内阁也逐渐完成了从君主御用咨询决策机构向国家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的过渡。议会辩论中,“新政府”“上届政府”“现任政府”等常被议员们提及。而这里所谓的“政府”,实际上就是“内阁”,二者之间几乎可以通用。由此表明,内阁已开始取代枢密院而转化为实际上的中央政府机构,在罗威尔看来这是过去两百年间“文明世界所发生的行政机构的重大改革之一”。                                                                   

   ——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创造的“全新政体”是什么?这种政体有何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代内阁和英国内阁在行政权力方面有何不同。
2020-03-0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内阁制度在东西方国家均有实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明代内阁制度发展与演变程过来看,内阁是有议政权的,……内阁通过票拟、驳正,既可以为君主出谋划策,处理全国政务,解除君主的政务负担;又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统治质量与效率。……自永乐直至明亡,内阁制度始终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明代阁臣尽管比历代秘书咨询官员的权力有所扩大,但基本上还不是宰相。

——摘编自杜志明《明代内阁制度的宰相化及其终结》

材料二   16世纪~18世纪初的(英国)内阁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最初只是国王召集大臣共商国事的会议,“光荣革命”后,内阁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一直到英国的乔治一世担任国王期间,由于不会说英语,开始很少参加内阁会议,反而由大臣主持。1721年,英国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出任内阁首相,内阁制正式形成。后来不断发展完善,英国的内阁由议会多数党领袖组阁,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但实际上要对议会负责。

——摘编自《浅议中英内阁制度》


(1)依据材料一,分析明代内阁制度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前后英国内阁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对君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19-02-13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浙江省浙南联盟(温州九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英国的历史,尤其是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英国社会精英阶层作出了种探索和尝试后,最终选择了保留王权形式的资产阶级代议政体——君主立宪制。英国王权的保留说明,只有经过残酷的斗争和通过共和国的政府形式,才能从找到适合英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具有宪法性质的《权利法案》在赋予了国王权力的同时,也对国王的权力的行使加以了种种限制。通过一系列法案的颁布,逐渐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国王的权力也越来越多地被内阁所代替。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俾斯麦这位德意志历史上最精明的政治家,为统一的德国设计了一套别具特色的政治体制——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这一选择总体上是源于对国内局势和国外局势的考量。国内局势大体是指社会内部的政治力量的对比斗争,而这种政治力量的对比无疑又是由于经济发展现状、历史文化传统、原有的政治体制带来的。国际局势则是由于各国国家利益的差异和冲突带来的盟友、敌对或中立。总的来说,统一的德意志在政体选择时,会在保障传统权力精英政治地位的基础上,兼顾到资产阶级利益诉求。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便再自然不过了。

——摘编自【德】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英国与德国近代政治体制形成过程中的相似之处。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德国“资产阶级利益的诉求”,以及德国近代政治体制建立过程中呈现的新特点。
2022-12-07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组卷网期中复习-纲要下高频考点集训主观题20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19世纪世界历史大事简表

时间大事
1492哥伦布到达美洲
1517
1617世纪近代科学革命
1688
1787
1789法国大革命爆发
1848
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1882埃及抗英战争

——摘编自吴于廑主编《世界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两个空白栏分别为其补充一件大事,并说明理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核吸取了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的经验。这种传统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一是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家机器和军队由中央政府掌握,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一定的“民本主义”。

——摘编自俞邃《“中国模式”之我见》

材料二   英国政体由三部分组成:国王、上院和 下院。专制制度瓦解后,上院成为权力重心。从19世纪起,重心明显向下院转移,20世纪下院成为权力重心。现代君主制的关键是立宪。从理论上讲,英王仍握有最高权力,但实际上,国王只是按政府的决定办事,其私“人行动在某种程度上也要受到政府的限制。世袭的原则不符合现代民主精神,英国人只是在事实上剥夺了上院的大部分权力,在形式上并没有触动它,使其保持了原有的尊严。民主制在20世纪的英国下院体现得相当充分。它由直接普选产生,在理论上获得了充分的合法性。在选举权方面,19世纪末已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20世纪主要是使妇女取得选举权。

——摘编自钱乘旦《20世纪英国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变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发展模式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19世纪到20世纪英国政治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启示。
2022-06-28更新 | 859次组卷 | 20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爆发前,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于1840年1月16日到议会发表了对中国发动战争的演说。议会中对战与不战争辩十分激烈。工商业主、东印度公司的利益获得者、鸦片贩子支持下的自由党在议会中占多数,从而通过了要求政府对中国使用武力的决定。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   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第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摘编自虞崇胜《政治文明论》

材料三   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1)材料一反映出当时英国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与英国建立这种政治制度有关的法律文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美国的政治制度,说明“有衡”的具体表现。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英、美、德三国议会的特点。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思想家们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启蒙思想家们行动坚决、正视现实、认真思考、联系群众、不畏强暴,使人类走出不成熟的依附和奴役状态,成为敢于运用自己理性独立和自由的人,要在理性的引导下,要用理性来批判专制王权、封建特权和宗教神权,追求和实现人的权利、自由和平等。正因为有了这些启蒙思想家的哲学理论,才能使得启蒙运动贯穿数百年,席卷整个欧洲。启蒙运动还陆续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着封建统治。

——摘编自徐辉《浅析法国启蒙运动时期主要思想》

材料二   英、美、法政体是西方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成果,在理论上实践了启蒙思想家描绘的“理性王国”,只是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才表现出不同的制度实现形式。英、美、法三国普遍形成了相互竞争但又争而不破的两党或多党制,它们认为对不同权力机构的掌控和彼此制衡才是民主制度能够实现权力制衡的关键所在。德、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在政体上却保留了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影响了世界政治的发展。

——摘编自康晓《英美法三国政体的异同及其文化成因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启蒙运动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成德日与英美法近代政体存在差异的因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权利法案》重申了“正统的政府必须依法而治”这一古老的思想,还规定议会是英国政府中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议会制定的法律是国内最高法。与其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都是在继承古罗马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情况不同,英国近代法律制度是从自身内部产生出来的,并一直沿着自己的道路独立地向前发展。英国没有统一的宪法典,一些基本的宪法性法律文件援用了几百年,一直未被宣布废弃,英国“新的政治设施总是兴建于旧设施的基础之上”。

——整理自夏新华、丁峰《借鉴与移植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

材料二纵观美国独立时的世界政治形势,封建君主制尚居绝对优势。16世纪末尼德兰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联省共和国”(即荷兰共和国),实际上是商业资产阶级和贵族联盟的寡头统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建立的也仅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1787年,美国的“国父”们通过宪法创立了新的政体,并在第一条第九项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宪法规定由人民选举总统,人民代表机构有权罢免总统。

——摘编自《评美国1787年宪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近代宪政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宪法性文件所确立的共同原则。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国父”们所设计的“新的政体”的进步性,并归纳近代英、美两国政治民主化的相同点。
2022-08-0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检测(四)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60-1756年是英国君主立宪制正式确立的时期。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王权迅速衰落,使议会掌握了国家的政治生活。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议会正式成为英国政治权力中心,国王只能在名义上统一国家,议会完全有能力去控制国王。由此在1756年,乔治二世才会有这样的哀叹:“我并不视自己为国王,因为我处在这些恶棍的手心中。”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完全确立起来了。

材料二   清末,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对中国进行掠夺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政治制度,无数有识之士开始探讨英国君主立宪制这一新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先进性,其在我国直接掀起了两次社会变革浪潮,并促进我国辛亥革命的胜利,对我国清末社会变革影响巨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韩秀丽《浅析英国君主立宪制对清末中国社会变革之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对我国清末社会变革的影响。
2022-07-17更新 | 125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88年,(英国)议会两党密谋,共同支持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威廉来英国夺取王位,从而实现了权力的交接。这是一次妥协的事变。从表面上看,原有的政治制度一点也没有改变,但实质上的变化却是非常大……这以后,国王的权力一点点丢失…流血的革命没有解决问题,非暴力竟将问题解决了。

一一钱乘旦《社会变革的和平方式:英国的范例》

材料二资产阶级统治在巩固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民主管理制度,如普选制度、代议制度、政党制度、监督制度、公务员制度、人权保障制度等,它们有的是出于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而制定的,有的是按照“主权在民”的原则制定的,还有的反映了公开、公正、竞争等原则。此外,西方民主政治,按照程序运作,形成了一套十分复杂而又精致的运行机制,包括参与机制、竞争机制、制衡机制、监督机制、法治机制等。虽然民众无法对国家权力实现真正控制,但它在训练公民参政议政素质、形成社会政治生活的规范和秩序、提高国家管理的效率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一摘编白陈松林《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借鉴与超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妥协的事变”中,英国是如何实现妥协的?并分析英国政治妥协产生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建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