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1787年宪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英国政府由议会多数党领袖出任首相,首相提名各部大臣。如果首相所在的党在议会选举中失败,首相必须下野,由在选举中赢得多数的党重新组阁。美国则以总统为政府首脑。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任期四年,并提名阁僚,总统能否连任不会直接受到国会选举胜败的影 响。由此可见,英国与美国政治制度的相同之处
A.首相由议会选出对议会负责B.总统由选民选出受议会制约
C.代议制民主和分权制衡原则D.英美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希腊、近代美国、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近代美国现代中国
希腊城邦公民形成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即“属于城邦的人”,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古希腊、罗马最初都是只有贵族才有公民权,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出生而可由授予获得。

——摘编自《西方“公民”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论述西方当代的选举制度》

美国通过了种种法律,他们将公民权扩大,所有成年男子都拥有了选举权。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中国当代政治从近现代中承接过来。应该说,从“延安道路”时起,中国便形成这样一种“一元”的政治体系。新中国成立后该体系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改革开放后,其成为中国政治的核心架构。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政党制度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无疑在其中发挥核心的主导作用。

——摘编自刘伟《论当代中国政治的复合性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0-06-27更新 | 1130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外国语学校2020届高三押题卷历史试题
3 . 1887年,美国总统克利夫兰否决了一些国会议员关于救济德克萨斯州严重干旱所致农作物歉收的建议,在否决声明中强调:“我不认为联邦政府的权力和义务应该扩至对遭受苦难之个人的救济,它与公共服务或者公共利益不存在任何适当的关联。”这反映出克利夫兰
A.忽视了政府的社会救济功能B.主张政府进行有限管理
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D.违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2020-03-22更新 | 836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北省2022届新高考考前冲刺卷(一)历史试题
4 . 美国的开国元勋们要建立的是“一个共和国,而不是纯粹的民主国家”,他们知道“被统治者的同意是政府的终极基础”,但并不认为“被统治者的同意可以简约为简单的多数统治”。下列符合这一论述的是,美国
A.众议院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直接选出
B.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
C.国会参议院议员由各州议会选举产生
D.政治精英理念违背“主权在民”原则
5 . 近代以来美国为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采用三权分立,而新中国成立创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却规定实行议行合一。这主要由于
A.人民在国体中的地位不尽相同B.国情及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不同
C.不同阶级革命的结果必然不同D.经济基础要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2018-10-25更新 | 2974次组卷 | 29卷引用:【校级联考】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文学作品往往能反映历史信息。

《竞选州长》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1870年。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展开,"我"代表独立党与斯坦华脱·勒·伍福特先生和约翰·特·霍夫曼先生(共和党和民主党)的代表人物一起参加纽约州州长的竞选。开始,"我"觉得自己有超过这两位先生的显著优点,但心里却像有一股浊流在涌动一样。因为"我"的良好的名声在政敌的眼中成了一种阻碍他们走向成功的障碍,过几天"我"在阅读报纸时,发现了一篇关于"我"的文章,"我"竟然被指控有伪证罪。"我"当时愕然不已,后来越来越多的报纸开始控诉起"我"来,各种各样的污蔑,诸如:伪证犯、蒙大那的小偷、挖坟盗尸犯、酗酒狂、肮脏的贿赂犯、可恶的行贿者进行中伤给"我"加上了各种各样的罪名,最终使"我"放弃了竞选。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7 . 民主和法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摘编自袁刚《国会和辛亥革命》

材料二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摘编自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三   美国1787年宪法没有建立起司法审查制度。在初期美国政府中,既无财权、军权又无民意基础的最高法院的地位明显低于总统和国会。1803年,最高法院对“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作出判决: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该判例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从而使最高法院足以与国会或总统相制街。

——摘编自【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版“光荣革命”的特点和美国共和政体创造性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对美国民主制度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民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和美国重要法律文献

中国美国
《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8月27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公布)美国1787年宪法(1787年9月完成拟定工作)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分为正文“君上大权”(十四条)和附录“臣民权利义务”(九条)两部分,它采取的是对君主权力作具体规定、对议会权力作明确限制的做法。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预”等。皇帝拥有颁行法律、设官制禄、黜陟百官、总揽司法、召集和解散议院、统帅军队、宣战媾和、赏罚、恩赦和发布命令等大权。约法指出:“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约法由总统制向内阁制转变,它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暑之。”约法规定:参议院拥有立法权,同时拥有对总统决定重大事件的同意权;在临时大总统对参议院议决事件有咨询复议权时,规定有三分之二参议员仍坚持原议,大总统必须公布施行;参议院在认为大总统有谋叛行为时,得依法行使弹劾权。宪法规定,“全国各州实行共和政体”,“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13个州成为统一的国家,强调联邦的最高地位,中央与州取得某种权力平衡,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宪法规定按三权分立原则组成政府机构,分别规定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部门的权力。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最高法院及其下属法院。三权分立原则使行政、立法、司法三个权力机构互相制衡,以防止专制的出现。宪法保留了奴隶制,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

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9 . 美国国会于1791年又通过了宪法的十条修正案。包括:信仰、出版、集会、示威的自由;携带武器的自由;军队不得进入民房;免于不合理搜查与扣押;正当审判程序、一罪不再理、无罪推定、征用私产需赔偿;禁止过度严厉的刑罚和罚款;宪法未赋予政府的权利都属于各州和人民;等等。1791年宪法修正案的突出特点是
A.理清了联邦政府与各州的权利关系
B.美国宪法的民主共和性质得以加强
C.保障了基本权利和免于恐惧的自由
D.以明确的条文对公共权力进行限制
2017-11-12更新 | 634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7届湖北省黄冈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当代学者亨廷顿曾提出一个公式来描述传统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发生政治紊乱的原因。公式如下:
政治不稳定=
请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从上述公式中提取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