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1787年宪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益尊。……;改知县为五品官正其名曰县令。任是职者,必用千里以内习其风土之人。其初曰试令,三年,称职,为真;又三年,称职,封父母;又三年,称职进阶益禄,任之终身。…夫使天下之为县令者,不得迁又不得归,其身与县终,而子孙世世处焉。

顾炎武

材料二:孟德斯鸠的分权思想备受美国制宪者们的推崇,其精髓被融入美国成文宪法之中,在后来美国的政治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美国式民主模式适合中国吗?邓小平同志对此很早就果断地指出,“我们不能搞三权鼎立那一套,我经常批评美国当权者,说他们实际上有三个政府………对内自己也打架,造成了麻烦。这种办法我们不能采用。”

摘编自黄金桥《美国宪政中的分权制衡机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顾炎武国家管理体制上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斯鸠分权思想在美国政治实践中的充分体现。并针对材料二中邓小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2018-02-0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1787年宪法为美国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和制度基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世纪80年代,美国政治家麦迪逊写道:“全世界将初次看到一种以颠倒一切政府的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全世界将看到整个社会权力到处服从于各部分权力;全世界将看到一个头脑听从四肢指挥的怪物。”

——摘自《联邦党人文集》

材料二(谢尔曼)提出了成为“伟大的妥协”的方法:众议院基于人口,参议院按照各州平等的原则。麦迪逊非常懊悔这个妥协,他认为这违反了共和政府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平等。富兰克林也反对这种妥协。只是当他们意识到,这是挽救邦联的唯一出路时,他们毅然接受了。

现在奇怪的是,一旦感觉他们自身被一个联邦参议院所保护,许多小州代表开始支持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

——本内特《美国通史》

材料三制宪和批准宪法的过程是一个利益讨价还价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对美利坚民族的政治原则和理念进行讨论和检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平时抽象的概念——包括共和政体、人民主权、有限制的政府、公民权利、自由与平等——因与实际政治机制相联系而被普及化了、大众化了、日常生活化了。它们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抽象理论,而是日常的政治实践。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麦迪逊所评论的政治体制及其主要特征。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国会议员的选举办法和这一“伟大的妥协”被接受的主要原因,说明“妥协”协调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哪一对矛盾及其对美国政治体制的重要影响。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联邦宪法将“人民主权”和“有限制的政府”理念化为“日常的政治实践”的理解,宪法在当时有没有真正实现“公民权利”的“大众化”?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联邦宪法的制定,谈谈你对妥协的理解。

2018-05-18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继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并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着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腿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有衡”对于政治制度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灭亡。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材料一体现了唐朝中央机构有何重大的调整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创制”和秦朝以后的“变局”分别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处处注重权力均衡的?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美两国的政治体制对各自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影响。并由此谈谈你的认识。

2018-05-18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8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西方,妥协不仅是民主政治中的常见现象,而且也获得了文化上的认同,在众多国家成为公众和社会珍视的价值和传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妥协被认为与西方社会的两个核心理念——自由、民主有密切的联系。就它与自由的关系而言,妥协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是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妥协因而被认为是自由不得不付出、并且也值得付出的代价。就它与民主的关系而言,妥协与人民同意等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妥协精神对保证西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是民主的重要精神条件。

—摘编自龙太江《西方民主政治的妥协精神》

材料二中国从19世纪中叶走上变革之途,至20世纪上半叶,有几次现代化的良好机遇。统一的中央权力机构为自下而上的变革提供了保障基础,适时把握住这样的机遇,把传统的连续性和变革的突进性有机结合,进行结构性改革,社会变迁对社会带来的冲击将相对减小,社会也将在稳定与变革的互动决态下,迅速发展。但是外部条件的险恶与内部条件的限制,破坏了这种和平改良的可能性,逼使中国的变革走出另一条途径。然而中国现代化这一历史趋势,客观要求中国人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下为此目标作出新的选择和探索。

—摘编自高华《中国近代革命史就是不断推翻旧政体重建新制度的历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美国的相关史实为例,说明“妥协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并简达“妥协精神对保证西方民上政治的健康运行"的重要意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逼使中国的变革走出另一条途径”的原因,并谈谈你对两则材料中“妥协”和“暴力“两种手段的认识。

2018-05-18更新 | 62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广西钦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从古罗马到近代欧美,西方法制进程在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无疑是罗马法制史上一个不小的成就,可以说,它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它把向来由贵族祭司阶层把持的“习惯法”用人人可见的文字公布出来,使司法执法“有明确的文字做依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官吏的“武断和专横”。

——《世界著名法典汉译丛书》


材料二   英国是世界现代政治制度的滥觞,其“四大发明”(代议制、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不但为世界政治文明做出了贡献,其渐进式政治改革模式更是确保了英国三百多年的和谐发展。

——凤凰网


材料三   美国宪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自其诞生之日起到现在已经经历二百多年的沧桑,但众多的修正案使其仍保持着青春的活力。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美国宪法不可能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作出具体而微的规定,而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它又必须适时调节社会各个利益集团的矛盾,……所以美国宪法不仅仅在于它确立了人民主权、限制政府、联邦制和分权制等一系列原则,更重要的是形成的一种妥协精神,……美国宪法的这种妥协精神对于保证社会的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而美国宪法正是具有了这种“谈判”与妥协精神,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形式,从而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四   议会改革法案(1831年5月通过)把英国的选民人数从48.8万增加至80.8万,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上涨至3.3%。……中等阶级的多数虽然还不掌权,但是获得了选举权。议席的重新分配可以视为一种对选举制度的修正,选举权的扩大不仅改变了社会等级制的旧原则,而且致力于把政治权利赋予新的社会阶层。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 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哪部法律?如何理解“它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
(2)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渐进式政治改革模式”的历程。
(3) 据材料三,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是一部“活着的宪法”的含义。并分析其成因。
(4) 据材料四,概括英国议会改革法案的主要内容。这一法案的颁布对英国当时哪一“新的社会阶层”最为有利?
(5)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法律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价值。
2017-10-26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政治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要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的政治制度。回答下列问题。

古者诸侯世国(注-世代享有封国),而后大夫缘之以世官,势所必滥也。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而天之生才也无择,则士有顽而农有秀;秀不能终屈于顽。……郡县之法,已在秦先。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注-地位低下却有才的人)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


(1)依据材料概括王夫之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看法。

英国送了一个国王上断头台;法国和后来的俄国,两次大革命,两个统治的家族都全部“牺牲”;美洲新大陆,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实验——美利坚合众国,一个完全由人民自己平地起楼台,组织而成的新的国家。

这些新国家的出现,改变了人民与政府的关系。因此国家权力的运作,也不能再以过去封建体制下君臣主从的关系来界定。

——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2)“这些新国家的出现,改变了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为此提供证据。

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够从一个武装暴动转化为一场和平的权力交接,不能不说是当时各大政治势力以大局为重,以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清廷、清政府、革命党、立宪党人和袁世凯以及他的那些北洋将领,各方政治势力不论拥有怎样的力量,他们都没有在这场大危机关头执意诉诸武力,而是坚持谈判,各自让步,从民族大义、国家前途着眼,退一步海阔天空。辛亥革命不仅值得中国人永远感念,而且很值得中国人好好总结,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汇入人类文明的长河,成为全人类不战的典范,为人类持久和平贡献中国人的心力和智慧。

——马勇《革命》


(3)依据材料概括作者对辛亥革命的认识。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看法。
2017-12-20更新 | 177次组卷 | 3卷引用: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北京市海淀区高二历史会考模拟试题2

7 . 欧美代议制确立之后,得到不断完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代议制政体就是这样一种手段,它使社会中现有的一般水平的智力和诚实以及社会中最有智慧的成员的个人才智和美德,更直接地对政府施加影响,并赋予他们以在政府中较之在任何其他组织形式下一般具有的更大的影响……一个国家的制度所能组织的这种好品质越多,组织形式越好,政府也就越好。

——摘自(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

材料二

“新政的主要任务表现为拯救资本主义。”……这一目标需要全面的计划工作,这样就不可避免地意味着要扩大政府的监督、控制和主动性,结果就造成总统和联邦政府机构权力的不断扩张……这样到1943年,最高法院的9名法官,全部是由罗斯福任命的。人们称新法院为“罗斯福法院”。新法院大大扩展了可由国家管制经济的领域,而同时又保障哪怕是最烦人的少数群体的公民自由权。

——摘自罗永宽《罗斯福传》

材料三

5月17日,工业复兴法案提交国会。众议院仅作了个别补充,便在一个星期后以325票对76票通过了该议案……6月13日,在罗斯福总统的敦促下,参院终于以46票比39票的接近票数通过了协商委员会关于批准法案的决议。法案立即被送交总统签署。

——摘自胡国成《塑造美国现代经济制度之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美国实践该观点的做法。

(2)根据材料二、三,与华盛顿时代相比,这一时期美国的政治权力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代议制的理解

8 . 某班同学在历史课上开展以“古代、近代中西政治文明”为主题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问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体与选官制度
材料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1)分析材料一,说明“天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体制发生的变化。
材料二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2)材料二中的“这两种制度”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探究问题二: 英美民主政治的评价
该表是某中学在“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两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得出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英国组
1689年以后的英国离民主制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是寡头政治。
——《欧洲文化史》
《权利法案》的规定……并不意味着英国已成为一个民主国家。
——《全球通史》
17世纪后期—19世纪上半期,英国民主化的趋势不断发展。
美国组
一场伟大的革命已经发生——这一革命的发生不是由于任何现存国家中的力量的变化,而是由于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它已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一个巨大变化,就像一个新行星的出现会在太阳系中引起一个巨大变化一样。
——H.科特《欧洲的美国精神》
美国通过革命建立起的民主政体,是世界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最具有进步意义的制度之一。


(3)有同学认为,英国组的材料不足以得出最后的结论。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补充相关的史实。
(4)指出美国组材料中关于“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民主政治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一个巨大变化”的表现。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建设的看法。
9 . 代议制民主的产生和逐渐完善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巨大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雅典,民主始终与排他性的社会结构唇齿相依;公民相对于非公民,无异于一个高贵的特权等级。在18世纪的美国,“人民”已变得复杂、多样而碎化,根本不存在一个族裔一致、信仰一致、利益一致和行动一致的“人民”。虽然有半数以上的人口因种族、性别、财产、信仰和年龄等方面的缘故,被排除在政治社会之外,但公民的人数、分布和构成,仍然难以满足“人民”亲自行使权力的要求。

——摘编自李剑鸣《“人民”的定义与美国早期的国家构建》

材料二   政府“联邦”结构和“平衡制约”制度的设置是为了使国家不致出现美国人所谓来源于英格兰的那种专制。该制度同样也使政府可以避免另一种同样有害的专制,即人民专制。自耕农对“民众暴乱”“过度民主”的恐惧不亚于对单一暴君的恐惧。因此新国家政府的众议院应由公民直接选举,参议员、总统和联邦法官的选举则应在一定程度上与公众意愿相对隔离。

——摘编自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的特征。与雅典相比,18世纪美国“人民”群体结构发生怎样的变化?说明由此对“人民”行使权力带来的困难。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政治制度是怎样既满足“人民”行使权力的要求,又避免“人民专制”的?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8世纪美国民主制度的认识。
10 .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       唐代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通往公民大会之路

       材料三       近代英国和美国政体结构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的主要区别。
       (2)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中说,“……(雅典)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联系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伯利克里的说法是否属实,并说明你的理由。
       (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三,分析中国唐朝和近代美国的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性?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资产阶级代议制主要有哪两种形式?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的看法。
2017-11-17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沭阳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