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1787年宪法的背景、内容和原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1787年宪法原文除序言外,共7条组成。第1条规定立法权,比其他各条均为详尽,占全宪的一半;第2条规定行政权;第3条规定司法权。立法、行政、司法三条,占全宪的80%,第4条规定各州相互关系和义务;第5条规定宪法修正案提出和通过的程序;第6条主要规定联邦宪法和按照宪法制定的法律为美国最高法律;第7条规定本宪法经9个州制宪会议批准后生效。

——摘编自李昌道《美国宪法200周年——美国法制见闻之四》

材料二   表:美国第十三、十四、十五宪法修正案


内容日期生效日期
第十三修正案废除奴隶制和强迫劳投(英语:involuntaryservitude),除非是作为犯罪的惩罚18651311865126
第十四修正案定义公民权利,包含特权或豁免权条款、正当程序条款、平等保护条款,并处理美国内战后的问题1866613日186879
第十五修正案选举权不能由于种族、肤色或曾服务劳役受剥夺(此时尚不包括性别——只容许男性)1869226187023日

——摘编自[美]埃里克·方纳《第二次建国:内战与重建如何重铸了美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上述美国宪法修正案。
2023-02-23更新 | 338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高考全真模拟(五)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人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将主权划分的既能使组成联邦的各州继续在一切与本州的繁荣有关的事务上管理自己,又能使联邦所代表的全国政府仍然是一个整体和满足全国性的需要。联邦政府的义务和权利是简单而又容易界定的,因为联邦的结成就是以解决某些全国性的重大需要为目的的;而各州政府的义务和权利就复杂了,因为州政府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一切细节。当国家遇到重大危机时,从联邦和州政府这两大权利主体的角度看,联邦政府插手原本属于州政府范围内的事务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而州政府需要依赖统一的全国性的联邦政府协调各州出现的关键问题,也需要来自联邦政府的一系列政府补助。最终结果是,州政府以制定普通法为常规,而联邦政府以制定普通法为例外。

——摘编自托克维尔(法)《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既受革命战争年代的影响,又受苏联经济管理模式的深刻影响,当时人们有一个共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高度集中统一,而执行国民经济计划是国家行政机关的重要职能。因此,国家行政管理系统不仅设立了一系列专业经济管理部门,而且特别强调了它们自上而下的集中统一。对此,周恩来强调:“现在,为了适应即将开始的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必须加强中央的统一和集中领导,加强中央人民政府的机构。”当时有人作了一首八行押韵诗,归纳了这一政治制度的正确功能: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方去办;办也有决,不离原则;工作检查,党委有责。1953年,以毛泽东为首的委员会开始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立法权集中在中央。但是在不违背中央方针的条件下,按照情况和工作需要,地方可以创办章程、条例、办法,宪法并没有约束。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关系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美两国政治制度的相同之处。
3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政治现代化模式是各民族、各国家在政治现代化过程中,政治体制形式变迁的道路或途径。在各国、各地区的现代化过程中,由于不同民族、国家的政治发展以及同一国家政治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都会面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形势和任务,政治现代化模式在各国、各地区显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就西方国家所处的政治现代化的层次来讲,无论是其价值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还是民主政治模式中都包含了不少“现代性”因素,我们应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它,并进行批判性的吸收与消化。

——摘编自陈振川《中西方政治现代化模式比较》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政治现代化模式”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2-05-15更新 | 35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届新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 河北专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总体上讲,美国本质上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代表资产阶级的少数人掌权是美国民主制度的根本性质。为了掩盖政权的这一性质,使国家机器能够以大多数人意志的名义有效运转,美国设计了一整套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规范。这些制度规范的基本要素如下:在政治体制上采用“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机制;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实行联邦制,联邦和地方各有一套相对独立的权力机构,根据宪法的权力界定各行其是;在政党制度上实行两党制,共和党和民主党轮流执掌政权。在这些正式的制度规范之外,利益集团、大众传媒等政治力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对美国政治施加了巨大的体制外影响,使美国的政治运作过程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特性。联邦宪法草案刚一脱稿就暴露出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这部标榜为民主的宪法竟然没有写入保障人民权利的条款。

——摘编自宗传军《美国民主制度特点新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争取社会主义前途的社会发展要求,确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制度。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最初实践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的“三三制”,1954年,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正式建立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经过反复总结和试验,不断扩大基层民主。

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效地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政治制度是社会制度中的核心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由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乃至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决定和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首先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

——摘编自黄百炼《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民主制度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民主制度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主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在设计建立中 华民国的政治制度时,明确批判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特别不接受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孙中山认为美国宪政规定的“三权分立”制度,不完备,存在着许多弊病,运转.效果也不甚好。他指出:“夫美洲之不自由,更甚于专制国。盖专制皇帝且不难爱民,虽专横无艺,犹不敢公然以压抑平民为职志。若资本家则不然,资本家者,以压抑平民为本分者也,对于人们之痛苦,全然不负责任者也。一言以蔽之,资本家者,无良心者也。”

——摘编 自刘书林《试论美国“三权分立"模式的本质及局限》

材料二     美国三权分 立的政治制度防止了专制而强暴的政府出现,在相互牵制中消弭了潜在的政府权力。三权分立制衡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追求法治的目的而确立的,这种机制维持的是三种权力之间没有任何一种权力凌驾于其他权力之上的动态平衡,使美国的人权、民主自由等法治价值得到不断的保障和实现。但三权分立使联邦政府三个分支相互敌对,讲究以野心对抗野心,却忽视了国家权力作为一个整体的有效运用,这给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造成了阻碍。

——摘编自张文博《浅析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拒绝采用西方“三权分立”体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特点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个国家政治体制形成的因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没有把1776年颁布的《独立宣言》和当时许多州宪法中所列举的民主权利包括在内,引起北美民众的强烈不满。在麦迪逊等人的倡导下,提出12条修正案。其中10条(通称《人权法案》)于179112月得到批准并生效。主要内容是:宣布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和宗教信仰等自由,规定非依法律不得扣押人、捕人、搜查及没收财产以及刑事诉讼案中的被告有权要求迅速公审和律师辩护等等。

——摘编自谷盛开《国际人权法》

材料二   我(指亚伯拉罕·林肯)利用我的职权,正式命令并宣告上述诸州以及某些州的上述地区以内所有作为奴隶的人,现在和今后永远获得自由……我现在命令这些被宣布自由的人们,除非是必须的自卫,不得有违法行为:我劝告他们,在可能的情况下,他们应当忠实地为合理的工资而劳动……这些人可参加合众国的军事工作,驻守炮台、阵地、卫戍区域以及其他地区,以及在各种军舰上服役。我真诚地相信。这个举动是一个正义的举动,合于宪法的规定,根据军事的需要……

——摘编自林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87年制定的美国《联邦宪法》存在的主要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目的和直接影响。
2022-08-16更新 | 177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东煌学校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从广义上看,"政治民主化"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政治从少数人统治向多数人统治发展的全过程。从狭义上看,"政治民主化"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的形式和内容从非民主走向民主,特别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程。近代西方国家在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程中充满了斗争和妥协,政治妥协便成为推动近代西方国家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人类政治智慧的重要表现。

——摘编自何光明《政治妥协是推动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以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为例》


阅读上述材料,根据材料中的观点自拟一个论题,结合世界近代史史实进行简要说明。(要求∶注意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言之有理,表述清晰)
8 . 自然法与西方法制。

材料一   罗马法学家进一步确立了自然法指导的权威,法官和行政官通过引进公正,衡平、自然等概念,促进了实在法的发展。罗马法学家认为婚姻家庭制度,诚信原则利益的调整和平衡、意思表示真实规则以及人最初始的自由平等的权利,毫无疑问应该是自然律法的实体性内容。越来越多的罗马法学家认识到:自由是人的道德和精神的特征,并不由人的社会政治及法律地位决定。尽管这一人生而平等的自然理性原则并没有得到实践,但是法律制度的改革使得奴隶的地位不断得到改善。随着自然理性在罗马社会日益得到认可,夫权婚姻逐渐被自由婚姻所取代。到了查士丁尼时期,夫权婚姻已完全被自由婚姻所取代,并日益丧失了在法律上的合法性基础。

——摘编自曹诚《自然法思想对罗马法的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兴起了一场被称为进步主义的运动。“在工业主义和公司资本主义改变一切规则之际,所有美国人都试图控制他们个人的生活,一些人还试图控制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力量"进步主义确定了政治讨论的用语‘托拉斯'和‘特殊利益'威胁着‘民主政体'和‘个人自由’。自由放任主义的政府无法重视竞争',也不能带来工业主义允诺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因而人们"要求建立一个更有行动力的政府来保护百姓免受经济垄断之渐长势力的侵害。"当时的总统塔夫脱勉强同意支持一条准许联邦所得税的修正案,而其继任者“威尔逊争取让国会缩减了大约25%的关税,并通过向最富有的美国人征收所得税来弥补这项税收损失”。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条修正案了。

——摘编自梁诚悦《公平、效率——美国宪法第十六条修正案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然法思想对罗马法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宪法第十六条修正案出台的背景。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宪法》的修正(部分)

时间进程
1865国会通过《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最终在美国全境终结了奴隶制的实行
1869怀俄明州成为第一个允许女性投票的州
1871女性团体开始向因会请愿,要求修正宪法
1887参议院否决了加利福尼亚州艾伦·A萨金特提出的宪法修正案
1917纽约承认女性选举权,威尔逊总统改变了反对态度,国会敌对气泵有所缓和
1919众议院和参议院先后通过《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禁止联邦政府和各州因性别侵害菱国公民的选举权
1920田纳西州批准《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标志着通过修正案所需的3/4州的数量已经达到
20世纪50年代美国第一个女性投票团体出现
1984密西西比州最后一个批准了《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

——摘编自【美】斯科特·克里斯蒂安松《文件中的历史》


依据材料,谈谈你对美国宪法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在三个重大问题上有严重分歧:宪法应建立民主共和国还是贵族共和国;如何划分联邦和州的权力范围;如何对待奴隶制的问题。让人钦佩的是,经过艰苦的谈判,他们在这些问题上达成了众多历史性的妥协。甚至可以说“在每一个问题.上,妥协都成了必要的”。为解决大小州在联邦国会中代表权问题争议的康涅狄格妥协案,被后人尊称为“大妥协”。关于众议院席位分配的妥协,即所谓“五分之三条款”,更是一项妥协的力作,它是南北双方在奴隶制问题上达成的第一个重要妥协。正是“五分之三条款”的妥协,奠定了其他后来妥协的基础。所以美国的制宪过程是一个讨价还价的妥协的过程,由此确立了强大的现代宪政国家,美国学者房龙在介绍美国制宪会议时甚至称“妥协拯救了一个民族并建立了一个帝国”。

——摘编自胡丽娟《民初宪政危机中的政治调和思潮》

材料二   经过多年军阀割据、混战之苦,孙中山在中国实行联邦制的思想主张发生了重大转变。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中,他提出“关于中央及地方之权限,采均权主义”的主张。他认为,只有把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限加以划分,行政始可着手。而欲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必须明确中央政府为全国行政主体,地方政府为一区域行政主体。在地方,除作为地方官治行政主体的地方政府外,还有作为地方自治行政主体的自治团体。孙中山还提出了划分“中央与地方行政”的“三要义”:一是中央行政消极的多,地方行政积极的多;二是中央行政对外的多,地方行政对内的多;三是中央行政政务的多,地方行政业务的多。1922年,孙中山曾在《中华民国建设之基础》一书中提出,权力的分配,不应当以中央与地方为对象,而应以权力的性质为对象。宜属中央之权,则属中央;宜属地方之权,则属地方。在体制上,孙中山主张突出县的地位,以县为自治单位,县长民选,县民意机关制定地方法规;省立于中央与县之间,收联络之效。在一省内,县自治达一定范围和程度,省亦可自定宪法,但不能与国宪相抵触;省长由省民选举,但省长在处理属于官治行政事项时,受中央指挥;另一方面,他是本省自治的监督。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孙中山先生关于均权制的设计在他生前的政治实践中并没有实施,因此,所谓均权制,仅只是一种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想化的设计而已。

——摘编自郭宝平《孙中山均权制思想述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美国1787年宪法运用妥协方式解决分歧的表现,并分析这种妥协方式对美国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均权制思想对美国联邦制的新发展,并简要评价这种思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