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德意志统治者实行“自上而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防止法国革命在本国重演,使德意志通过“自由、和平的努力”而非革命暴力,以一种“最好的和最人道的方式”迈入资本主义“现代社会”。据此可知,德意志(     
A.政治改革具有一定的保守性B.军国主义思想的滋长
C.走上了和平渐进的发展之路D.国家统一具有必然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德国1871年宪法既要照顾到德国人民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愿望,又要考虑各邦的利益;帝国议会为资产阶级和各种势力提供了合法活动的讲坛;而普鲁士风格的君主立宪制则要保障君主和容克地主掌握实权。材料说明
A.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立宪是虚专制是实B.德国1871年宪法兼顾各种势力的利益
C.德国1871年宪法具有明显的落后性保守性D.德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有很大区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在1890年举行的帝国议会选举中,俾斯麦所联合的自由派和保守派议员遭到失败。对此,俾斯麦提议废除宪法,在不设帝国议会的情况下施行统治,并为此举行全民公决,结果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提议最终被威廉二世所否决。据此可知
A.民众的政治影响力增强B.帝国议会的地位有所上升
C.民主适用范围不断扩大D.皇帝成为帝国权力的中心
2022-06-04更新 | 633次组卷 | 8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实验学校(成都石室阳安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德国1871年宪法规定,58名上院议员不仅由各邦君主任命,而且均由各邦保守的贵族和大资产阶级担任,对立法及决策具有重大影响力,有权在皇帝同意之下解散帝国议会。这说明,德国代议制
A.具有一定的保守色彩B.有效地限制了德皇权力
C.推动了德国的政治崛起D.立法权由议会上院掌握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德国统一后,威廉一世曾希望能使用“德国皇帝”的称号,但遭到多个邦君主的反对,因为如果承认这一称号就意味着正式承认普鲁士国王居于帝国内其他国王之上,同时也意味着对非普鲁士的领土提出主权要求。威廉一世最后被迫接受“德意志皇帝”称号并确认“皇帝原则上不享受高于各国国王的优先地位”。这表明当时德国
A.封建保守实力十分强大B.政体推行符合国家实际
C.君主立宪政体形同虚设D.具备典型民主国家特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同样是单一制国家,英国具有非常强的地方自治传统,而法国保持着中央对地方的高度控制;同样是联邦制国家,德国在国家政治决策和行政事务中形成了较稳定的国家公务员体系,而美国行政事务的人员存在大量的兼职。这说明
A.英国民主化程度高于法国B.国家治理具有差异性
C.德国的行政效率高于美国D.代议制发展的矛盾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890年,威廉二世即位后,他重启了宫廷文化,用大量的行政拨款来营造皇族威势,在宫廷.中建立“影子内阁”掌控政权,在国家各地树立雕像制造个人崇拜的氛围。但这些行为遭到了国会进步人士的反对,并且多次在镇压劳工等问题上抵制皇帝的法令。这反映了
A.德国民主政治有所发展B.议员与劳工们立场相同
C.国会能够有效限制皇权D.影子内阁需对议会负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德国的内政厅、司法厅、财政厅、邮政厅等部门相继成立,这些部门的首脑称为“国务秘书”,实际只是宰相的助手。只要取得皇帝的赏识,宰相便是帝国全部权力的化身。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宰相是国家权力核心B.中央集权体制强化
C.民主政治具有脆弱性D.工业发展阻力重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鉴于社会动荡给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带来的严重破坏,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现代性孕育稳定,而现代化则滋生着动乱”的命题。丹尼尔·贝尔认为社会由技术一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组成,正是这种领域间的脱节断裂与对立冲突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李普塞特从冲突与一致,民主与经济发展、民主与合法性的角度来研究西方社会冲突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与秩序问题。拉尔夫·达仁道夫从欧洲社会和世界范围的广阔视角分析,认为权利和供应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多变的20世纪社会历史的关键”。

——据万华炜《政治稳定机制:现代西方学者的旨趣及其评价》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对材料中的整体或局部提出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具体明确,论述史论结合,符合逻辑。)
2022-06-30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10 . 宪政是近代以来中外各国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冲击一反应”模式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是对外部冲击的一种回应。有人据此图示晚清宪政建设的历程(见图)。


材料二   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在三百年间没有严重的政治动乱,没有发生过暴力革命,也没有出现过真正以武力为手段的政治斗……有人说,这是因为英国得到了起稳定的政治结构;我们可以同意这种说法,但问题是超稳定结构的关键在于它能不断得适应新的变动,在变动尚不足以大到引起突变时,结构的自我调节机制已经消化了这些变动,使他们成为结构新的组成部分。根据这种解释,我们就能理解英国何以走上一条渐进改革的路。

——据《变动与适应:对英国现代化进程的再认识》

材料三   美国宪法的核心问题不外乎“权力”和“权利”这两个问题,而所谓美国宪政的实践也就同时包含了至少两个主要内容:一个是关于“权力”(包括国家和政府权力)的建构与运用,另一个是关于“权利”(公民的个人和集体权利)的建构、享有与保护,也就是说,有“权力宪政”和“权利宪政”两条主线。并不止于此。“权力宪政”和“权利宪政"并不是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直线,它们的存在与发展也不是相互隔绝的。相反,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也许可以被称作“共生”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激励,又相互制约。

——据《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1)参照如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冲击-反应”模式出发,阐述晚清宪政建设的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近代英国政治结构中的自我调节机制在浙进改革中的表现。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两条主线”在美国建国初期的宪政实践中有何体现?
(4)各国国情不同,宪政建设也体现出不同特点。请以德国的宪政建设为例进行说明。
2021-08-23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