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致远舰是北洋海军主力巡洋舰,1894年9月在甲午海战中沉没。战争结束后清廷颁布上谕,大力褒扬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赐谥“壮节”,从优议恤。有挽联云“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致远药弹尽,适与倭船吉野值。管带邓世昌……谓倭规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成事),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机器锅炉迸裂,船遂左倾,顷刻沉没,世昌死之,船众尽殉。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1897年)(此书多参考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

材料二   (致远舰)被1枚重炮弹……命中了水线。总之不管怎样,它开始严重倾斜,显然是受到了重创。该舰的管带……下定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于是向一艘敌人最大的军舰冲锋, 准备实行撞击。一阵重炮和机关炮弹的弹幕扫过他的军舰,倾斜更加严重了,就在即将撞上敌舰之际,他的船倾覆了。军舰从舰首开始下沉……所有舰员与舰同沉。

——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世纪杂志》,1895年)

材料三   致远舰水下考古……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力合作,汇集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在丹东市政府的支持下,联合海洋勘测、潜水打捞等行业的技术力量,于2016年秋圆满完成致远舰考古调查任务。此次调查,也对致远舰的破损情况有了较准确的掌握,整体保存一般,钢板、锅炉零件因爆炸而抛离原来位置,火烧情况严重。考古发现外壳板保存完好……近艏部处发现保存完好的鱼雷引信、一些完好的弹药,均说明并未发生被鱼雷直接击沉或鱼雷舱中炮发生殉爆。致远舰……处于北洋舰队左翼最外围的位置,也是最容易成为日军集火攻击的对象……中炮进水后……一直坚持在战场上(考古揭示出大面积的火烧痕迹)。

——《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2023年)

(1)分析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
(2)结合材料三,说明你所能确认的历史史实。
2 . 下面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研究者收集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对社会的影响的几段史料。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外开始公开勾结B.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C.美德联合镇压义和团D.帝国主义控制了全中国
3 .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下列对相关史料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选项史料历史解释
A“大皇帝凡有新恩施加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片面最惠国待遇。易使列强形成侵华联盟。
B“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
C“……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五口通商。破坏中国贸易自主权。
D“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严禁人民反帝。清政府成为列强工具。

A.A
B.B
C.C
D.D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虽然这场战争没有八国联军带来的记忆那么深刻,也没有甲午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是,作为签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一场战争,鸦片战争的意义无疑十分重大。很多国人都认为清朝无论做什么都无法避免英吉利强盗的来袭,但是当我们翻开史料一看,就会发现整个过程中双方的战意其实都不高,战争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摘编自弗里曼《清朝能在禁绝鸦片的同时避免战争吗?》

材料二 《申报》在1894年7月11日发表了一篇《战必胜说》的文章,“况今者日人于天时地利人和一无所得,我中国则守战和三者俱可操纵自如而又万众同仇,义形于色,虽当政者老成持重似不肯轻启兵端而民间谈及日人辄裂眦咬牙,大有欲得而甘心之意,尚何有所畏忌而让日人以争先战。”

——摘编自《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国运之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必胜说》认为中国必胜的原因,并分析中日这场战争对国运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7世纪由于船只数量越来越多、载重越来越大,河道航运安全难以保障,另一方面,交通需求剧增导致既有交通养护机制不堪重负。陆路维护机制的依据是1555年公路维护法,堂区居民须按照财产收入状况提供差别化的无偿劳役、进行道路维护
18世纪上半叶1750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公路信托总里程超过3300英里,伦敦至地方都会的线路几乎都为收费公路覆盖,布里斯托尔湾——塞文河谷——伯明翰贸易区也形成密集的公路网络,随着收费公路的扩展以及路面状况的改善,伦敦的货运和客运服务持续增长,地方都会(利物浦、曼彻斯特、伯明翰、诺里奇)的交通服务网络正在形成
17501830公路方面,18世纪下半叶收费公路的普及进程加快,17501770年出现“收费公路热”,总里程近15000英里。到18世纪晚期,伦敦,中西部和北部的大城市及其周边道路都已成为收费公路,19世纪上半叶,收费公路扩展趋缓,到1836年总里程近22000 英里,是法国或西班牙的两倍多
183018701844年,铁路里程达2235英里;1852年,铁路里程达7736英里;1870年,铁路里程达15500英里,近代英国铁路交通网络大体建成。铁路和蒸汽机车凭借前所未有的价格和速度,迅速排挤了公路和水路,在旅客运输和高价值货运中占据优势

——摘编自沈琦《从“交通困局”到“交通革命”:近代英国建设交通强国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1880年,为解决开平煤矿的外运问题,在直隶总督李鸿章支持下,开平矿务局督办唐廷枢请英国工程师金达修筑了唐胥铁路。此后经由中法战争的洗礼,清政府才切实意识到修筑铁路与巩固海防的密切关联,并接受李鸿章建议,将铁路事宜交由海军衙门兼办。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在烟台互换后的第三天,御史刘恩溥就积极上奏,请求光绪帝大加振作、锐意恢复,以兴修铁路为“第一要义”。甲午战争刚刚结束,入京营谋铁路的外商就有数十家。各国驻华公使也异常活跃,争相出面兜揽铁路借款,申办铁路工程,推荐本国的铁路工程师和筑路技术等。

——摘编自张海荣《从津芦铁路看甲午战后清朝改革的再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交通建设的演变历程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铁路修筑兴起的原因。
2022-06-0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1933年,学者张荫麟指出:“甲午一役关系我国国运至巨,宜为治我国近世史者所注重。顾关于此役,从中国观点之第一手的纪录,至为窘乏,即使间接之史料亦稀。”这反映了
A.历史研究应关注第一手资料
B.史料缺乏不利历史研究
C.甲午战争提升我国国际地位
D.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情怀
8 . 有学者认为:“在近代中国,没有哪一个事件能像义和团运动那样,包含着如此多的相反的信息、相反的价值和相反冲突的目标,‘价值’与‘理性’、善与恶在这里是如此的纠结,其界限是如此的模糊。”这一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
A.历史真相不明,难以评价
B.体现了文明冲突的复杂性
C.混淆了进步与落后的界限
D.道德上的肯定是其主要方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