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狼狈西逃”还是“微服西狩”?

注:“西狩”一词,出自《左传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说的是鲁哀公去西边打猎,猎获了麒麟。

材料1   《狼狈西逃的慈禧》(1900年8月29日法国画报《笨拙》)


材料2   1901年1月29日,在西安“蒙尘巡幸”的慈禧太后以朝廷名义颁布一道上谕,内称:“世有万祀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大抵法枳则弊,法弊则更,惟归于强国利民而已……自丁戍以还,伪辩纵横,妄分新旧,康逆之祸,殆更胜于红巾……”

——余丽芬《清末新政评议》(浙江学刊,1991年04期)

材料3   庚子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连衡而入京师。两宫微服出狩,行二日,至榆林堡。怀来县知县吴永具衣冠恭迓于道旁。于是帝后始得进饘粥、备供帐。……丁卯之秋,余与公相遇客邸。有以前事询者,公为述其大略,乃与外间所传迥异。同坐刘治襄先生,瑰奇人也因就公所述,草具其事,立成数万言……

——《庚子西狩丛谈序》

材料4   《庚子西狩丛谈》封面


(1)干支纪年法中“丁”和“戊”均属天干,是不能相互搭配来纪年的,那材料2中的“自丁戊以还”大意是什么?
(2)材料2中的“康逆之祸”、材料3中的“乱民肇衅”指代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材料2中“红中”指代哪一类历史现象?
(3)从序中得知,《庚子西狩丛谈》一书系亲见者讲述,他人记录而成,这种方式产生的史料一般称作        
A.实物史料   B.间接史料   C.口述史料
(4)以北宋时期的改革为例,说说“法积则弊,法弊则更”是如何体现的?
(5)慈禧及皇室西安之行,材料1、材料3有着完全不同的记录。如何看待材料1、材料3的证史价值?
(6)慈禧及皇室西安之行,“微服西狩”“蒙尘巡幸”“仓皇出逃”说法都有。你认为该称作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2022-02-16更新 | 21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静安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漫画中的历史

材料   



图一瓜分中国图二关于民之负担
(1)根据材料一,判断以下推论的正误(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
①两幅漫画均反映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②图漫画的创作时间可能是1860年。
③图二反映了官员对清政府改革的不满。
(2)根据所学知识,谈一谈图在研究中国近代民族危机中的史料价值。
2020-02-04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金山区金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三场战争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清末民初发生的三场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材料一   战争对谭嗣同来说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灾难,更是他个人思想的转折点。他因此对西方文化认识完全改观。……他也不再认为圣人之道是中国独有并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而是承认了西方的伦常也反映了圣人之道。……而1896年成书的《仁学》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谭嗣同强烈的批判思想和抗议精神。

——李玥《从保守到激进——论XX战争后谭嗣同政治思想的转变》

材料二   当初次之失败也(指1895年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失败(指义和团运动期间孙中山领导的惠州起义)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孙中山《建国方略》

材料三   根据江西的一则新闻报道,“近日发生一种谣言,谓吾国受欧洲奥塞战争之影响,银行团业已停止借款,前借之款亦在索还,吾国金融将来必有恐慌,九江国民银行归于倒闭云云。此种谣言一起,人民不知所措。日昨竟有数十人各持钞票,向九江民国银行纷纷兑换,道路为塞”。

——《欧战影响于各省》,《申报》1914816

材料四   据史料记载,19121919年,全国共设厂472个,资本额高达9478万元,平均每年设厂59个,几年时间民族工业的资本总额就超过过去的50倍。尤其是纺织、面粉等轻工业迅猛发展,18951919年,全国共有纱厂18家,平均每年设厂1.1家。19141918年间,共设厂50家,平均每年5.5家,设厂数量为过去十几年的2.8倍。面粉厂由1911年的2家增加到1915年的46家。

——高思超《有关中国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分析》

材料五

1915.1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要求1917中国向德、奥宣战,并派十几万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
1915.9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9.5.4五四运动,由北京开始,迅速向全国发展,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915.10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1919.5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以上材料中的历史事件主要与哪三场战争有关联?
(2)根据后三段材料,结合所学,概括这场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有哪些?
(3)结合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三场战争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影响?
2022-04-16更新 | 212次组卷 | 4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被错认的英雄形象——“致远”舰

1885年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在英国订造巡洋舰“致远”、“靖远”,在德国订造“经远”、“来远”,1887年8月这四艘军舰参加了在朴次茅斯港英国海军庆祝维多利亚女王执政五十周年的大规模海上阅兵式(当时媒体有许多报道)后回国。这张“致远”舰作战插图最早是登载在1894年12月1日出版的英国画报The Graphic上的。


(1)“致远”号当时参加了什么战争,结果如何?
(2)这张照片被错认的因素可能有哪些?设计一份这张照片的考证方案。
(3)史学研究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老照片这种直观的图像史料?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近现代史料记载一场战争说:“盖自鸭绿江(大东沟)之战,我海军将士胆愈慑……倭舰益纵横海上无所顾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第八册)这场战争的直接后果是中国
A.东三省沦陷,成为日本势力范围
B.平津沦陷,华北局势危急
C.制海权丧失,北洋舰队最终覆灭
D.民族危机,推动维新变法
6 . 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当时也备受西方瞩目。下图是1894年刊登于《伦敦新闻画报》的漫画作品《日本小武士挑战中国巨人》。画面中,日本武士矮小、机警,正挑战强悍勇武的中国巨人,西方人则站在梯子上远远观望。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它是研究英国漫画史的原始史料
B.它全面客观反映了当时中日两国实力对比
C.它侧面揭示了战争爆发时西方国家的立场
D.它真实反映了当时作者对战争形势的理解
7 .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下列对相关史料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选项史料历史解释
A“大皇帝凡有新恩施加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片面最惠国待遇。易使列强形成侵华联盟。
B“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
C“……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五口通商。破坏中国贸易自主权。
D“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严禁人民反帝。清政府成为列强工具。

A.A
B.B
C.C
D.D
8 . 考古与文献中的历史史料涵信息,历史须验证。

材料一:

材料二:


漫画:《punch》英国讽刺杂志

材料三:(七月二十五日)上午六时半许,在丰岛方向……发现两缕烟柱……原来是清国军舰“济远”号和“广乙”号。这时,清舰对我将旗(“吉野”号挂有舰队司令官的将旗)不仅不发礼炮致敬,反而做战斗准备。……敌我距离约三千米,“济远”号首先开炮,我亦迎战。

——(日)《近世帝国海军史要》,《清末海军史料》

材料四:当高升号将沉之际,高善继等意气自若,同士兵一起誓死抵抗。在浪速炮火的猛烈轰击下,用步枪“勇敢地还击”。浪速虽不停地“向垂沉的船上开炮”,但清军官兵视死如归,仍然英勇战斗,直至船身全部沉没。

——《汉纳根大尉关于高升商轮被日军舰击沉之证言》,《中日战争》

(注:汉纳根系当时在英国商船高升号上的德国籍工作人员)

材料五:七月中旬,日本海军已经完成了发动战争的组织准备工作。……22日……要求朝鲜政府“亟令清军退出境外”。当时,海军大臣西乡从道提出质询:若于此最后通牒期间后遇中国舰队,或中国有更增派军队之事实,“日本舰队立即开战,在外交上有无困难?”陆奥宗光果断地回答:“作为外交上的顺序,没有什么问题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战役?该战役发生于哪一年?
(2)就研究此次战争而言,上述五段材料属于原始史料的是,可作为印证清朝官兵英勇奋战的史料。将此两种史料相互印证和比对还原历史的研究方法称为。(填材料序号)
(3)材料三认为清朝首先挑起战争,日方如此记载的原因为何?
2019-02-14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上海市徐汇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习能力诊断历史试题
9 . 《不平等条约》与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时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材料一:


材料二:

   


(1)就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而言,属于原始史料的是,非原始史料的是        (填字母)。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三个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不得照抄原文),并分析其侵略意图。
(3)从“动机与效果”的辩证视角,谈谈“开埠”条款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019-10-1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年上海市徐汇区高考历史二模试题
10 . 救亡图存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内忧外患的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仁人志士走上了探索与抗争的救亡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八日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四   “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清德宗实录》卷418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乙已日


(1)根据材料一图片所示内容,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排序。(     )
A.①②③④B.④②①③C.②①④③D.③①④②
(2)作为“可视的历史”,类似材料一这样的图像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有什么价值?
(3)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近代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要求史论结合。
(4)概括材料二、三、四有关“救亡之路”的共同点及其差异。
(5)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前期的“千年变局之救亡之路”?
2023-01-13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华东政法大学附属松江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