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随着晚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总督(单位:个)
总数满人汉人
17481192
17791174
18641867826
18721875817
18761883808

——整编自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时期总督构成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二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后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商订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中外历史纲要》(上)


(2)根据材料二,指出该历史事件的名称及其背景,并结合所学,对该事件作一简要评述。
2021-03-09更新 | 179次组卷 | 4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英国政府再也不能利用中国来扼制俄国在东北亚的扩张了,因此英国转而加强对日本的支持。俄国策划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使日俄矛盾迅速激化。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俄国极力主张各国尽快撤兵,而自己却企图永远霸占中国东北,并进一步控制新疆、蒙古,拒不撤兵。之后,英日之间走上了订立同盟之路。经反复磋商,1902年1月,英日在伦敦签署了《英日同盟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两国相互承认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权益,若两国中任何一国的利益在中朝受到侵犯或与第三者发生战争时,另一国严守中立。如有第四国或更多国家帮助交战对方作战时,缔约国一方应出兵援助。在此情况下,俄国为摆脱外交困境,与法国在1902年3月发表联合声明,“如其他列强的侵略行为或中国国内再度发生动乱,并对俄法两国政府的利益构成威胁时,将就保卫此等利益的手段进行磋商。”

——摘编自马建标《“英日同盟”的阴影与一战时期的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日同盟条约》签署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日同盟条约)的实质及影响
3 . 1896年,有人作诗如下:“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与该诗的写作背景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火烧圆明园
B.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C.《马关条约》签订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百姓争先恐后应募日军的招工,盼望能获得一份差事。这直接反映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
A.当时的中国人缺乏对日本的正确认识
B.人民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
C.自然经济瓦解背景下中国百姓生存堪忧
D.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和图二条约签订的背景各是什么?

(2)规定“开放重庆为商埠”、“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的条约分别是哪一个?

(3)图二至图三各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4)据图四,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014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以立法形式确立什么时间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2018-01-08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自来图治之原,必以明目达聪为要。此次内讧外侮,仓猝交乘。频年所全力经背者,毁于一旦。是知祸患之伏于隐微,为朕所不及察者多矣。惩前毖后,能不寒心。以上文字出自一道上谕,这道上谕出现的背景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D.太平天国运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①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
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
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
④反映了作者的主要史观是革命史观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两广总督陶模在广东境内的广海、宝璧、龙骧、江大、江巩、江固7舰置设无线电台,开启船舶局之建设……“专为江防通信之用”。同时在广州、威远、马口、前山、军署5地置设无线电台,从而又开启陆地局之建设……“专为传递军政消息,民间不能享用”。1905年,直隶总督袁世凯于直境海圻、海容、海筹、海琛4舰置设无线电台,仍军用。同时又在南苑、保定、天津3地置设无线电台,亦军用。1908年,两江总督端方在上海吴淞口建设无线电台,为海军军舰通信之用,“是为我国海岸电台设立之始”。至此,近代中国无线电报建设已全面开启。在此前后,清政府又于崇明、上海、北京等地增设陆地局,用于公共通信。清末10年中国已建船舶局、陆地局各11处,另建有海岸局1处,主要分布在粤、沪、津、京等部分沿海省份以及首都地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无线电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民国后,船舶局、陆地局与海岸局皆陆续获得添增。至1925年,船舶局已有应瑞、肇和、通济等52处,其中有清凌局用于气象,另有华甲、华乙、华丙、华丁、海天5局做商用。陆地局增达90余处,其中已有哈尔滨、张家口、北京、武昌、汕头等26处用于公共通信。……民国北京政府因应船舶间通信之需,增广州、青岛、营口等海岸局12处,仅葫芦岛、上海高昌庙2处为军用,余10处皆为民用。12处海岸局部办有三属:隶交通部有北京、天津、张家口等18局;隶陆军部有南苑、保定、天津3局;隶海军部有上海高昌庙、厦门等40局。省办主要有四属:隶东三省有哈尔滨、东江、营口等70余处;隶广东有广州、威远、广海等12处;隶云南有昆明2台;隶江苏有南京、南通2台。除船舶局外,陆地局和海岸局大抵分布在东部沿海的奉吉黑、直隶、山东、江苏、福建、广东等省,西南西北边疆的云南、新疆、蒙古等省,以及中部的湖北、河南等省。而湖北、河南各仅1处,余则全在沿海及沿边省份。

——根据夏维奇《“缓慢”抑或“迅速——论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电报发展》改编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与清末相比较无线电报业发展呈现出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9 .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有
①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扩张政策②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
③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④清政府进行军事改革,编练新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0 . 下图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部分目录。据此判断,该章节涉及的主要历史事件应为
14.3战争爆发
14.4和平协定
14.5清朝失败的原因
14.6战争反响:帝国主义加紧扩张;民族工业受到压制……中国的新政治运动
14.7战后的对外关系:三国干涉;中俄秘约;割地狂潮;门户开放政策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