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关于甲午战争日本教科书原稿(节选)

日清战争,是日本作为欧美流的近代立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华帝国的一场不可避免的决战。日本统治朝鲜对英、美、俄等国都有利。日本吞并韩国作为稳定东亚的政策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对维护日本的安全及其在满洲的权益也有必要。它根据当时的国际关系原则是合法的。当然韩国国内对此有赞成、反对两种意见,部分反对者进行了激烈的抵抗。日清战争的结果是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摘编自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之会”编写、扶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原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该教科书原稿中存在的错误提出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不少于两条;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2 .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②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③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④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876年,中日两国就中朝关系展开论争,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与李鸿章对答记录节选如下:
对答一森:至国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条约。李:此是谬论,恃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
对答二森:中国不收其(朝鲜)钱粮,不管他政事,所以不算属国。李:高丽诸国,此是外藩……钱粮政事,向归本国(朝鲜)经理

综合两则对答可知
A.宗藩关系之争是甲午战争的诱因
B.清廷运用条约体系维护宗藩关系
C.日本运用万国公法挑战朝贡体系
D.中日利益冲突的实质是观念对立
2019-05-30更新 | 1952次组卷 | 20卷引用: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4 . 下图是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老照片,图中发现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现象:八国联军在攻打北京城时,老百姓有的围观,有的带路,有的甚至帮助联军参与攻城;有的官员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后,竟然厚颜无耻地给联军赠送锦旗。这些现象反映了
A.中国当时民族意识国家观念现状
B.中国近代民主意识得到显著增强
C.三民主义中驱除鞑虏的革命精神
D.国内民族矛盾是当时最主要矛盾
2019-05-14更新 | 228次组卷 | 4卷引用:【市级联考】四川省内江市高中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甲午战争——引者注)给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了。即使是为了军事防御的目的,也必须敷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这样一来,旧有的小农经济的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农户自己也制造自己使用的工业品),以及可以容纳比较稠密的人口的整个陈旧的社会制度也都在逐渐瓦解。千百万人将被迫离乡背井,移居国外。他们甚至会移居到欧洲,而且是大批的。而中国人的竞争一旦规模大起来,就会给你们那里和我们这里迅速地造成极端尖锐的形势,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征服中国的同时也将促进欧洲和美洲资本主义的崩溃。

——恩格斯,1894年11月10日


请根据甲午战争之后的史实,对恩格斯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01年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外务部领导班子不分满汉,配置为一尚书二侍郎,打破了旧六部满汉两套班子的管制模式。这说明清政府
A.外交体制日益近代化
B.中央集权的显著强化
C.开始与西方平等交往
D.成为列强侵略的工具
7 . 漫画是一种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艺术形式。常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下列反映《马关条约》签订所带来后果的漫画是
A.
B.
C.
D.
2019-05-03更新 | 256次组卷 | 3卷引用:【市级联考】四川省遂宁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8 . 1895年之前,台湾已有诗社,但为数不多。1895年后,或是“前清遗儒,学非所用”,故“相率为诗”,或是“省籍人士,未忍汉学未坠,提倡诗学”,于是“诗社继立,遂风靡全岛矣”,最多时竟有300余个。诗社的盛行反映出
A.日本对台湾实施同化政策
B.台湾地区民族意识的觉醒
C.诗歌成为民众反日的载体
D.传统文化在台湾得以传承
2019-05-02更新 | 242次组卷 | 6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2019届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赫德说:“义和团之运动……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这反映出他认识到
A.义和团运动的巨大影响力
B.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C.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
D.武器落后是失败原因
2019-05-02更新 | 182次组卷 | 2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棠湖中学2019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10 .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甲午战争如此评论:“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已。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舰,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材料中梁启超
A.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提供事实依据
B.认为清朝的现代化运动必须进行新的范式转换
C.客观公允地评价了失败主要原因是政治的腐朽
D.认为李鸿章的思想已经具有了民族民主色彩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