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美国的对华政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执行的是“小舢板”政策,即跟在英国军舰后面,搭英国以武力迫使中国各地赔款、开放口岸的顺风车,既占到了中国的便宜,又不成为中国应对的矛盾焦点。……1898年爆发美西战争,美国的势力一下子达到了原来西班牙在远东的殖民地——菲律宾。从当时的国际关系结构看,英法受到德国的强大威胁,减少了对东方的投入,日俄矛盾上升。从中外关系结构看,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自1840年就开始恶化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达到最低点。当时不仅国际社会瞧不起中国,中国人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对政府的信任都降到低谷,出现整体性社会危机,政治丧失合法性,经济殖民地化,社会心理衰败。在这种时期,美国成为东亚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因素,对中国的政策意义开始上升。美国1894年成为世界GDP的首强,有资格进行国际规则游戏了。……美国开始积极介入东方事务,它占领了菲律宾以至西太平洋,并开始实行门户开放政策。但美国是个经济大国,同时又是个军事小国,所以美国进入中国的政策视野并成为可以依赖的国际力量,从国际关系政策角度来讲还是在这个之后。
——金灿荣等《中国人是怎样看美国的——一个历史的考察》
材料二
(1931年)是年一秋期间,胡佛先生全神贯注于全国所依赖,筹划大规模建设计划之重任,在此情形之下,以应付世界对面新危机之时间与精力,所余自属有限,素报不受他国干涉之自由观念者,择于此时,已计划东三省事件之爆发实为适得其时。
——亨利·L·史汀生《远东之危机》
材料三1941年1月,美国《租借法案》出台,这样,罗斯福在对外援助方面就拥有了广泛的权力。……根据美方统计,战时美国对华贷款为6.9亿美元,按《租借法》给予的军事援助为8.257亿美元。美国的军事援助主要用于陈纳德指挥的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和史迪威主持的培训和装备30多个中国陆军师。即为了联合作战,打击日本侵略军。
——薛磊《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材料四
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的政府不大可能对中国的行为产生多少影响,更不用说对它的思想观点了。但是,我们采取力所能及的步骤来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这肯定是对我们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美国总统尼克松向国会提交的外交政策报告(1970年2月)
(1)根据以上材料归纳美国的对华政策经历了哪些调整?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898年与1931年美国对华政策出台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016-11-30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一中等五校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卷
2 . 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曾经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后期白银普遍通行于全社会。……明代白银货币化最重要的展开方式是赋役折银。贵金属货币流通、循环,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日益增长的白银需求,使国内白银严重不足的矛盾凸显了出来,向海外的寻求成为必然。……私人海外贸易蓬勃兴起,明朝海外政策发生转变。
——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思考》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上,作为主要货币的白银曾发生了两次持续时间长、流动数量大的外流现象。第一次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帝被被迫推行用发行纸币的方法应对危机。但所发官票、宝钞流通阻 塞,信用日衰,至咸丰十一年,官票绝迹,宝钞形同废纸。因而,自同治帝以后的四十年间,清政府一直未再发行纸币,直至清末。第二次发生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颁布意在提高银价的< 1934年购银法令》,其所造成的国际银价飞涨给中国这样的银本位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财政危机。在此背景下,南京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 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发行国家信用法定货币,取代银本位的银圆;法币改为与英镑及美元挂钩。国民政府成功地在经济和金融上达成全国统一。法币改革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效。
——摘编自火颖<中国近代史两次白银大量外流的比照》
材料三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初的30多年中,这个世界一直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美元是核心的货币,大多数国际贸易和金融都以美元结算和支付,汇率的标定也是以美元为基准。
—— 洪千帆、林忠凡《外汇知识与交易技巧》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国家政策是什么?归纳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照抄材料不得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19世纪中期中国白银流出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针对近代的两次白银外流中国政府采取的相同举措并分析其产生的不同后果。
(4)材料三中所述“这个世界一直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的原因何在?它对世界经济有何积极影响?
2016-01-29更新 | 3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月考(四)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材料二   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省中国“东南互保”,免除了列强的南顾之忧。南省初指刘坤一、张之洞管辖的五省,不久浙江、福建相继参加。后李鸿章声明自保两广,断不尊奉慈禧对列强的宣战诏书。山东巡抚袁世凯虽为惩办拳匪最得力之人,但此时也与刘坤一、张之洞态度一致。四川、陕西、河南督抚也同意刘坤一、张之洞的主张。这样,互保的区域实际上包括了十三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追究。可见,中央权威已经下降到极点,地方权力不断扩大。使得晚清政将摇摇摇摇欲坠。

——摘编自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路制的特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地方行政权力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2—1936年外国列强对华投资(百万美元;括号内为百分比)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从结构上看,经历了由第二产业规模增加,比重上升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规模增加,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过程。从1993年起,我国利用外资规模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更多流向了高新技术,2017年达到了总额的27.4%。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外国列强对华投资类型和投资国家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强对华投资类型或投资国家产生这些特点的历史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外国直接投资和近代列强对华投资相比,有什么本质区别?新时期我国外资利用有何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海防建设是世界各国维护领海主权的重要措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是1842年8月29日南京下关江面一艘外国军舰上的情景


材料二   甲午一战,中国不但战败,而且蒙垢受辱,形胜之地一一委弃,临战不战而逃。中国殷殷寄以厚望的船队被可耻地驱逐到设防的港口内,匿不出战。

——马士《远东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基于明制的海洋观念和政策体现在“海禁”与重陆轻海的防务策略上。统治者长期奉行重视西北防务而轻视东南海防的观念……而对于东南海疆采取保守防御,甚至对于台湾岛曾提出弃台的主张,康熙曾言“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

——《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

材料四   2019年12月17日,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交付使用。“山东舰”入列的这一天也正是北洋水师成军的日期,许多网友发出感慨:“我荣幸与你一同见证祖国再次走向强大”。

——观察者网《拜谒北洋水师故勇墓》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此中“外国”最有可能是何国?在此次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结合有关史实分析,材料中的“港口”应该指哪里?中国舰队“匿不出战”对这场战争的态势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海防废弛的原因。
(4)结合材料四,说说你的感想。
2020-06-0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近代中国是屈辱与抗争并存的时代,也是动乱与机遇并存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这个目的,曾经对中国采用了并且还在继续地采用着………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使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

材料二   下列图片展示的是洋务运动期间我国的一些实际场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


(1)比较材料一、二,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 
(2)请结合材料三,说明《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开始进入争夺侵华权益的新阶段的表现。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人这样描述清政府早期对条约的态度:“中国代表们漠视条约,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因为条约在清政府看来,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夷狄)之以恩惠的羁縻之道。1864年,清政府刊印《万国公法》李鸿章认为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至20世纪初,驻俄公使明确提出效法日本,改革内政,以修改约章。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1950年,中国援越抗法与抗美援朝战争几乎同步进行。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在中国革命胜利的惯性推动下,更多是从意识形态出发,考虑的显然是自身的国际主义义务。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终于实现了停战,中共领导人才开始对国家利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平共处政策逐渐得到赞同。周恩来强调指出:我们应该通过和平协商来解决一切国际纠纷。

——摘编自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客观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新中国初期在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和解决国际纠纷的方式上所发生的变化,并指出新中国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行的外交方针或原则上的创新。
2019-04-10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模块测试(A卷)历史试题
9 . 历史研究往往具有国家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颜老师准备撰写关于甲午战争的论文,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中国大陆有关论文或者书籍有很多相似:观点上是日本人挑起侵略战争;清政府战败割地赔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资料上在本国很难找到有关甲午战争的第一手资料如战争亲历者或决策者的日记、信件、战争相关统计资料,一般是引述其他人的研究结论。在叙评上说日本人都是战前外交卑鄙、战中屠杀残暴、战后贪得无厌强硬索取,说清政府就是腐败无能。相当多的结论重复或者叠加,新结论往往是对以往结论的补充完善。

材料二 日本人对甲午战争的立场和心态是很平静的,无论是从官方也好还是民间也好,他们没有把这个战争看得那么重要,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近现代以来他们没有过分渲染,对它的评价一直都比较低调,中小学的教科书也都是这样的状况。但是日本人在甲午战争的研究当中,他们的功夫下得非常足,他们做的所有统计、文献的记载和学者对战争的研究,都做得相当完美。《清日战争》这部书后面附有大量的日本方面的数据记载,作者只是选用了文献中的很少一部分。例如,日本的《日清战争统计集》1~4集的大部头,统计资料包括方方面面,兵马、车辆、运输、后勤、军法、战俘、战地民政等等,都记载的特别详细。其中每场战斗弹药的消费统计,精确度达到个位数。百年前日本人在统计学上所做的工作,着实令人震撼和敬佩。让人感觉到,清日战争日本成为战胜国是注定的事情。现代日中友好以后,日本人一直不太肯谈清日战争的历史事情,不愿意刺激中国人的心理底线,从民族性来讲,我觉得他们的心态是低调与平和的。

——《清日战争》作者旅日华人宗泽亚


(1)概括中日两国学者在研究甲午战争问题上的不同特点。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以上中日学者不同特点的原因
2019-03-16更新 | 78次组卷 | 2卷引用:【校级联考】湖南省湘潭县一中、双峰一中、邵东一中、永州四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优生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期间,在日本法西斯铁蹄下,中国大地到处是人间地狱,城市遭到轰炸,村庄遭到焚烧,父老兄弟遭到屠杀,母亲姐妹遭到蹂躏,大好河山惨遭践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伤亡多达3500万人。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在南京对中国同胞实施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浩浩长江滚动着鲜红的血浪,这是人类文明史上骇人听闻的暴行。日本侵略军对中国人民发动了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进行了惨无人道的人体活体试验。日本军国主义发动战争造成的破坏及其对中国资源和财富的大肆掠夺,按照1937年的比价,造成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这些都是铁的事实,是不容否认的,也是否认不了的!
——习近平《在抗战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简述材料一中三个条约签订的背景分别是什么?对中国社会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与《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最大的不同是哪一条内容?反映了帝国主义侵华怎样的新阶段特征?该条约在19世纪末对列强侵华产生了何种影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有关史实,概括指出近代以来日本发动和参加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及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2019-01-30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湖南益阳箴言中学高一12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