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从《南京条件》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侵华趋势主要是
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
B.从开埠通商到割占土地
C.从单独侵华到共同侵华
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2016-11-27更新 | 203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6-2017学年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2 . 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五省市。在近代,该地区是列强侵略的重点,也是中国人民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地区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材料一 下图是近代列强侵略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人们抗争示意图。

(1)据图上图,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的侵略呈现怎么样的变化趋势。
(2)《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在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各自走了一条怎么样的道路?五四运动又为探索民族独立的道路做出了哪些新贡献?
2013-05-31更新 | 8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广东省汕头市达濠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3 . 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     
A.反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说明列强侵华策略的转变
C.说明中国被列强瓜分完毕D.严重削弱了列强在华势力
2023-03-02更新 | 412次组卷 | 48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三校(广州市铁一中学、广州外国语学校、广州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人如何称呼来自遥远欧洲的人群,在近代中外交涉历程中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1832年,中国官员在对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阿美士德号的批文中按惯例称为“该夷船人……”,英国船长认为“夷”意指“barbarians”(野蛮人),为此大为光火。 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虽称欧洲各国为“西夷”,但也指出“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穿今古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并明确提出应“师夷长技以制夷”。1858年签署的《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朝廷文书中原来使用的“夷务”随后也改称为“洋务”。

——摘编自马戎《西方冲击下中国的话语转变、认同调整与国家重构》

材料二:1895年,面对大国地位的衰落和中华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改良派和革命派以各自的方式展开救亡运动。1895年发生或萌发的诸多事件,加速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对近代中国有着多重意义。

——摘自孔亭《1895年:近代中国的多重意义》


(1)概括材料一中近代中国人对欧洲国家称呼的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救亡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并分别结合改良派和革命派各自开展的救亡运动,分析它们在“加速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上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甲午战争之前,汉语中的“维新”一词,基本都指日本明治维新。1898年,“维新”的使用频率达到高峰,含义也发生了变化“今之世,一维新之宇宙也”。这反映出
A.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壮大B.国人积极谋求救亡图存道路
C.传统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D.西方启蒙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6 . 阅读关于收录介绍近代西方译著方面的两本重要书籍统计信息表。这一变化反映出
书籍所收录书目出版时间外国学者译著中外学者合译中国学者译著
《西学书目表》甲午战争以前139部123部38部
《译书经眼录》20世纪初期35部33部415部
A.维新运动推动了民众解放思想B.对西方社会的学习更为主动
C.“中体西用”的思想得以改变D.社会转型推动向西方的学习
7 . 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  )
A.对列强的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B.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立场
C.外交政策正逐步接轨国际规则D.始终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
2022-03-15更新 | 278次组卷 | 60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2020-10-09更新 | 668次组卷 | 17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蕉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能否向近代社会转型,中外学者向来有不同看法,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叶。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停滞不变的,如果没有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的变化。此观点称为“停滞论”。同时,不少学者提出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说”“市场经济萌芽说”“近代化萌芽说”等新概念,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该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内部出现了人类近代文明因素。此观点称为变迁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停滞论”“变迁论”中的任一个观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概括你支持该观点的依据?
材料二 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2)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由“注视过去”到“开眼看世界”。试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这一时期,近代西方文明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材料三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仪式上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不能割裂改革开放前后历史并相互否定。
——新华网北京1月5日电
(3)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三个角度指出改革开放前30年为改革开放所起的奠基作用?
材料四   ……如果说20世纪止于l989年,那么21世纪始于l978年……为什么是1978年?因为那一年,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项政策开创了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两位数的新时代,为中国带来了重大变革……虽然l978年离现在并不遥远,但我们已经沿着这条创造一个全新世界的道路走得很远。
——英国《卫报》马丁•雅克
(4)马丁•雅克提出“21世纪始于1978年”,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解释21世纪的中华文明在汲取世界文明的过程中与l978年前的中国相比有何变化?
2016-11-27更新 | 9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广东省中山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