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9 道试题
1 . 面对列强的屡次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竞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吴玉章文集》

材料二   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奏响了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壮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坚定不移推动全民族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协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亡国条约”的名称及签订时间,结合所学概括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战胜利对中国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中国近代史上的大多数对外战争不太一样,甲午中日战争,从物的层面来说,中国是有能力与日本抗衡的。但由于方略失当、指挥失误以及清朝统治集团的腐败等一些更深层的原因,中国战败了。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总格局可以这样概括,即一个战争、两个战场、三种政权。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经过一年多的剧烈变化,这种总格局于1938年年底形成。直到日本战败投降,这个格局才消失。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内部的演变。是在这个总格局中进行的。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1935年的瓦窑堡会议是抗日战争中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实现全民族统一抗日的重要会议,1937年国共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达成。毛泽东指出即便是统一抗日也要坚持独立自主,要保证共产党队伍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都要独立。相对于国民党提出的“逸胜论”,共产党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符合国情的《论持久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组织发动了包括淞沪会战在内的20余次大规模战役,实现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目的;共产党在敌后发动群众联合抗日,并开展游击战收复失地。中国在进行反法西斯战争时得到了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和支持,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

——摘编自陈春好《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两个战场”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022-02-16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汉阴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辗转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讴歌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心性理义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平壤是朝鲜北部最重要的战略据点,控制平壤,也就控制了朝鲜大局。然而遗憾的是,清军官兵缺乏纪律性,太过腐败,指挥系统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坐镇后方指挥的李鸿章对前方情形缺乏真切了解,战况报送信息渠道单一,于是畏缩怯战、屡战屡败的叶志超竟然胆敢谎报战功。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匆忙下旨予以表彰,重金奖励,更任命他为平壤各军总统。这是甲午战争中一个巨大的笑话,由此也不难理解清军为什么失败。

——摘编自马勇《觉醒》

材料三   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各国纷纷在华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蚕食中国边疆领土,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沙俄将势力范围扩大到东北全境;德国首开在中国强占租借地、修筑铁路、开矿的特权的恶例;英国强租威海卫和九龙半岛;法国强租广州湾;美国则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黄凤志《中国外交史(1840—1949)》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据材料一,归纳平壤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2022-02-2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65—1768年间,中国对英贸易出超白银997 704两;1795年至1799年间,出超346 957两;1830年至1833年,更出超2 615 263两。许多运往中国的英国工业产品难以推销。1786年,东印度公司试销棉纺织品,结果“随便哪一种都卖不出去”。1821年,(东印度公司)运至广州的英国剪绒、印花布亏本达60%以上。   

18世纪60年代,(英国)每年输入中国的鸦片一般不超过200箱,60年代以后上升到1 000箱,1786年达到2 000箱。19世纪以后,增长更加迅猛。1800—1801年为4 570箱;1830—1831年增至21 849箱,而在1838—1839年竟高达35 000箱左右。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驻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

……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南京条约》

材料三: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励。

——《辛丑条约》


(1)上述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的趋势。请任选其中一种趋势,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分析说明。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人在中国取得的特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侵略的目的。
(3)归纳材料三中列强对中国官吏的要求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2021-11-25更新 | 186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东部新区养马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1937年)9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主要因素。
6 .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平壤是朝鲜北部最重要的战略据点,控制平壤,也就控制了朝鲜大局。然而遗憾的是,清军官兵缺乏纪律性,太过腐败,指挥系统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坐镇后方指挥的李鸿章对前方情形缺乏真切了解,战况报送信息渠道单一,于是畏缩怯战、屡战屡败的叶志超竟然胆敢谎报战功。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匆忙下旨予以表彰,重金奖励,更任命他为平壤各军总统。这是甲午战争中一个巨大的笑话,由此也不难理解清军为什么失败。

——摘编自马勇《觉醒》

材料二   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各国纷纷在华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蚕食中国边疆领土,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沙俄将势力范围扩大到东北全境;德国首开在中国强占租借地、修筑铁路、开矿的特权的恶例;英国强租威海卫和九龙半岛;法国强租广州湾;美国则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黄凤志《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我想甲午战争真正带给中国的教训和启示就是如李鸿章所讲的,“一场战争让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中国终于在悲情的状态下重新出发了。

——马勇《甲午战争十二讲——温情敬意看历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平壤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7 . 近代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南京条约》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马关条约》

材料三   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

——《辛丑条约》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人在中国取得的特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侵略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在中国取得的特权。其它列强是否可以享有?说明理由。
(3)归纳材料三中列强对中国官吏的要求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8 . 近代历史上日本发动了两次侵华战争。这两次战争都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 年 10 月,日本发布由日本中国通宗方小太郎撰写的《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檄文,文中提到:“满清氏元(原)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虽然,我国之所惩伐在满清朝廷,不在贵国人民也;……夫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有偕荣之谊,不有与仇之情也。”                      

——据维基百科

材料二 李鸿章在马关谈判会场,曾做长篇演说,其中明言:“此次战争,实获两个好的结果:其一,证明欧洲式之陆海军组织及作战方法,并非白种之民族所独擅,黄种之民亦可应用并取得成功:其二,贵国之长足进步,使我国从长夜迷梦中觉醒,得益匪浅。”                                                         

——《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

材料三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军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的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摘自《中国抗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宣称的出兵中国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的主要结果及其影响。
(2)材料二李鸿章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抗战的特点。分别举出国共两党军队抗击日军取得重大胜利的一个战例。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2019-12-04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逸仙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9 . 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谱写了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名称时间发动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1840一1842年英国《南京条约》等
甲午中日战争1894一1895年日本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一1901年德国等8国

材料二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彻底洗刷了近代以后中国屡遭外来侵略的民族耻辱,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创造了重要条件。

——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2014.12.13)

材料四   二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请回答:
(1)将表格中的内容补充完整①                。并指出②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最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抗战的特点。分别举出国共两党军队抗击日军取得重大胜利的一个战例。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10 .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带来的危害。
(2)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2019-02-23更新 | 594次组卷 | 3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第五十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