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1 道试题
1 . 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南京条约》中丧失的国家主权。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析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
2022-04-0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勋绩久著,熟悉中外交涉,为外洋各国所共倾服。今티本来文隐有所指,朝廷深惟至计,此时全叔之任,亦更无出该大臣之右者。李鸿章著赏还顶制,开复革留处分,并赏还黄马褂,作为头等全权大臣,与日本商定和约。

——1895214日光绪帝写给李鸿章的上谕

材料二日清战争是作为欧美式近代立宪国家而发展的日本与中华帝国的决战。被称为沉睡的狮子而让人惧怕其潜力的清朝,与世界的预料相反,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其后,列强诸国群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

——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材料三甲午战争,成为两国历史命运的分水岭。梁启超对此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1)据材料一,简述李鸿章“与日本商定和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2)据材料二,扶桑版日本教科书中关于“日清战争”的阐述,哪些是中国史学界认可的事实?哪些又是中国人民不能接受的?
(3)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的观点,并列举能论证这一观点的三个史实。
3 . 鸦片战争、甲午之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是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

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二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

材料三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四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马关条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出口贸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请结合材料二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4 . 今年是甲午战争结束12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有必要理性地反思这两次中日战争,发掘它的现代意义以及对我们的启示,以避免重蹈历史覆辙。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年间,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的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若指掌。

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

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1)材料一中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甜头”是通过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获得的?结合材料,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谈谈你对两次中日战争的认识。
2021-09-0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东北(ZDB)联盟2015-2016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日本向中国方面递交投降书


(1)指出材料一、二所述史实分别是哪两次战争的结果,并说明导致中国在两次战争中一败一胜的根本原因。
(2)说明材料二所述战争的胜利在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意义。
2021-05-0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近代中国民族历经磨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1900年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简表


战争名称时间战争的主要结果及其影响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894-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请将材料一中的空缺内容补充完整。

材料二2013年至2015年,我国进行了丹东一号的水下考古调查。


图一
1904年日本方面为获取钢材,对所有的甲午沉舰都进行过长期破拆,致远舰的位置
在资料上也有标注。考古队找到一张由日本绘制的“黄海北部及渤海”的海图资料,
海图上明确标注了致远舰、扬威舰的沉没位置。其中,致远舰的位置,就在“丹东一
号”附近。

图二
“致远舰”专属白瓷餐盘。盘心有篆书“致远”二
字,外圈为字母,上半圈为“CHIH YUAN”(致
远威妥玛拼音),下半圈为英文“THE
IMPERIAL CHINESE NAVY”,组合成一个圆形
徽标。盘口沿处一圈锦纹,纹饰原有描金,因海
水侵蚀仅留下纹饰印痕。口径20.5厘米、底径11.5
厘米、高1.5厘米。

图三
2014年9月17日,一门11毫米10管
格林炮出水。此与致远舰的装备一
致。该炮是英国纽卡斯尔市阿姆斯
特朗工厂制造,被安装在致远和靖
远两艘巡洋舰上。

(2)材料二所示史料中,有实物史料、有文献史料,也有兼具实物和文献特征的史料,按上述三个标准对图中史料进行分类。(填写图片序号即可)
(3)2015年,经过考察出水文物和各领域专家的质询、讨论后,确认“丹东一号”沉船为致远舰。请你据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写出判断依据。
2021-02-17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宝坻区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7 . 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年间,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如指掌。

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1861~1930),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摘编自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

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摘编自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材料三   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人民军队发展到约132万,建立了19块根据地,解放了近1亿人口,收复了100万平方千米的失地。历经14年的艰苦抗战,中国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军民伤亡总数在3500万以上,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美元。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材料一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伟大历史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唤醒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附录一《改革起原》

材料二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1)材料一中面对外来侵略,国民的态度有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
2021-01-25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秦汉到明清,宰相的法定职权日益被分割,地位日益暧昧,以至于宰相被最终取消,君权在制度规定层面上却有日益加强之势,君权呈现出很强的内敛性和不断膨胀倾向。

——摘自袁建强《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冲突》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明、清为例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是如何在制度规定层面上进行加强的,并概括其发展趋势.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的四幅图片,简要叙述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要求:列举出列强发动的主要战争的时间、名称,各次战争签订的最主要条约的名称,及产生的最主要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平天国前期,宗教仪式中的礼拜祷告等活动都是日常化的,而且要求十分严格,如在做礼拜时,从前一天开始且其“城市各馆,极力铺陈”。到太平天国后期就大不相同了,常熟县某汤姓地主在日记中记载了一钱姓太平军高官敬佛崇道的事情,佛道本是上帝极力破除的偶像之一。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在很多时候不再强调宗教的力量,而是通过华夷之辨、 满汉之仇来激发人们对清政府的仇恨,其他实力割据者在壮大自己时也都没有再从宗教的角度去努力。

——摘编自王蒙《多元的上帝观:太平天国宗教文化研究》

材料二   帝国主义者没那么好心,在国内现代化已经完成差不多之后,又义务帮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他们到中国是来殖民、占领、掠夺、剥削的,最终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到严重威胁,这种威胁到1900年达到前所未有的严重程度。中国传统的农耕宗法社会受到严重冲击,甚至有无法维持下去的危险;习惯了旧有生产生活方式的中国农民以及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朝贵族,这两个过去的对立阶级,现在却破天荒地团结起来,捍卫自己的吃喝住穿,只是碰巧,他们的努力和爱国这样一个光荣的目标重合了。

——摘编自张濒《对唯物史观中历史进步思想的反思——以义和团运动评价为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宗教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作用的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义和团运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