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反割台斗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帝平定叛乱,统一新疆后,为了巩固其对新疆政治社会的统治,主要实行的是军府制,将伊犁将军设为新疆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其下设都统、参赞、办事大臣和领队大臣,命他们分别驻守新疆各地,以统领新疆各地方军政事务;根据新疆不同族群的区域分布情况,建置以军府制为主导,其下设郡县制、札萨克制与伯克制等族群分治制度。“内地贸易商民渐多……若听其随意栖止,与回人相杂,不免易滋事端。请交该大臣等,彻底清查,俱令赴驻兵处所贸易”。

——摘编自翁倩玉《新疆社会治理的历史经验与现实选择》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势力和极端宗教分子的渗透,使得新疆的民族关系日趋紧张,清朝面临着严重的边疆危机。特别是阿古柏和沙俄入侵之后,传统军府制度“以军统疆,以酋治民”的弊端也暴露无遗。清朝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以往在新疆的治理模式。经过反复斟酌后,清廷决定采纳刘锦棠的建省方案,于1884年在新疆建立行省制度,以新疆巡抚取代伊犁将军成为全省事务的最高长官。废除伯克制、札萨克制等,设立类似内地州县制度的各级行政衙门。

——摘编自王淼《晚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巡抚治疆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乾隆帝治理新疆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治理新疆的变化及其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前中期,注重边疆治理,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陆疆方面,清朝在给予民族地区充分自治或自管权力的基础上,以军府制度治东北,以盟旗制度治蒙古,以伯克制度治新疆,以政教制度治西藏,以土司制度治西南。此外,还颁布了《蒙古律例》《西藏通制》和《回疆特例》等。海疆方面,继承宋以来水师巡海的治理方法,并在南海等地建立各具特色的渔民管理体系及渔课征收体系。

——摘编自王晓鹏《清代治理模式与南海海疆治理》等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政府逐步解除对东北、蒙古地区的封禁,鼓励内地汉民移居关外,开垦土地。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改革屯田、赋役制度,移民实边。1885年,台湾建省。1907年,将东北的将军辖区改建行省。随之,在蒙古和西藏也实行改制,开始筹划设省,并对东沙岛、西沙岛宣示主权。

——摘编自朱金春《现代国家构建视野下的边疆治理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边疆管理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下面部分王朝的边疆治理简表

时期管理体系边疆防御民族政策
汉朝设郡县或由少数民族酋长管理。以长城为主干,设置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迁、屯田、册封等
唐朝确立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首领管理事务,可世袭;设都护府,统一于中央政府。确立军镇屯戍制度。采取武力讨伐方式,但以怀柔、招抚为主,故册封、和亲为历朝之最。
清朝前期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在西北设伊犁将军,在乌鲁木齐设都统。在东北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等。制定笼络政策,如封爵,联姻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晚清时,以“西北史地学”为代表的边疆治理研究掀起第一次高潮,时人开始认识到重核心区轻边缘区的思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海塞并重”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在台湾设置行省,在澎湖设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置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划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统一军队指挥权力;并设置了许多兵备道,负责边务和对外交涉。

——摘编自张峥荣《清末治边政策的转变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整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国边疆治理的新发展,并简述其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