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辛亥革命时期,各党派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它们纷纷以标榜“共和”为宗旨。《申报》评论说:“不问党内宗旨如何,争相入党,以为运动机关”,“人党以后,悬挂徽章,猝然被人质问党旨,茫无以对”。这表明当时
A.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B.政党政治确立
C.民众思想觉悟迅速提升D.政治参与活跃
2 . 袁刚在《国会与辛亥革命》一书中说道:“辛亥革命政权转移(清朝政权向民国的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这表明中华民国建立过程的主要特点是
A.实行渐进性改良B.照搬西方的经验C.以暴力革命实现D.谈判与法制结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辛亥革命使更多的人对参与国家政治产生了兴趣,他们开始将集会、结社、选举等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民国.参与政治的除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工人、军人和士绅外,妇女也有参政的意愿,女子参政团相继出现。这表明辛亥革命
A.实现了男女政治上的平等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促进了各阶层思想的趋同D.扩大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谢放提出辛亥革命的发生和结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革命运动是原动力,立宪运动是助推手,清末新政是催化剂。

陈德辉指出辛亥革命的发生有一个必然性的历史轨迹:清廷的极端腐败,改良主义的曲终人散,列强瓜分中国的加速进行,亡国灭种的大祸迫在眉睫。任何温和的创新和变革尝试都会被扼杀于萌芽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必将诞生。

杨银权认为科举制的废除与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必然的内在关系。

沈渭滨强调正是晚清近50年的“自改革”,特别是最后十年“渐进的改革”,为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姜义华则认为辛亥革命的真正动力,其实是作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精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天下国家责任伦理。

张鸣认为辛亥革命是由偶然因素促成的,是一场意外。从后来的历史看,立宪的变革,就是非革命的变革对中国显然更好。清政府如果能够正常立宪,宪政、民主等制度迟早会落地生根,社会变革也会比较平稳。

——摘编自孙芳《辛亥革命百年研究综述》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11-28更新 | 184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六市重点高中2022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宣布实行革命的16个省出现了25个都督,其中军人占14个。1912年3月,北京政府建立时,“二十二省的都督,十五个是军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后
A.国家存在军阀割据隐患B.军人政府顺应了时代潮流
C.政府治理能力日益增强D.革命党人掌握了地方政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学者余英时曾说:“近代中国近百年来是以“变’:变革、变动、革命作为基本价值的,并不是像西方般有一个基本系统在那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希望,映衬并凸显了现实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国人因对现实不满而改良,复因对改良不满而革命,最后发展到希望‘举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据此可知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趋同
B.五四运动推动近代民主革命的转变
C.先进中国人对国情的认识逐步加深
D.国共两党关系受制于社会性质变化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世纪末威廉三世时,先是辉格、托利两党议员同被重用;后来为了避免大臣之间争吵过多,他选择下院中最有势力的辉格党领袖当大臣,于是内阁成员变成同一党了。1721年,辉格党人罗伯特·沃波尔被选出来主持内阁会议,英国有了第一位首相。1742年,下院不再拥护他,他立即辞职,他的内阁全体成员地同时辞职。1784年托利党人皮特内阁遭议会多数反对,但他并不辞职,却解散议会,宣布重新大选。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与其说内阁要向下院负责,不如说它在相当程度上控制着下院。

——摘编自王小曼《论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材料二 临时政府的北迁,已算是袁世凯在暗斗开始的时候取得了胜利,此时革命党所期望在将来战斗制胜的工具,就只有临时约法,上的责任内阁制。当时民众并不知道这种法律制度是他们的生命所托,应该出力维护的;党人只知道要造成责任内阁制,须造成拥护内阁的政党,不知道拥护内阁的政党;还要有民众站在它的后面去拥护它。从唐内阁到赵内阁,同盟会派的人只恨内阁不能全操入已党手中,以为还是党势太弱,极力扩张党势;非同盟会派的党人,也深恐内阁完全落入同盟会派的手中,-方极力反对政党内阁之说,一方面也极力造党与之相抗,袁世凯却只是暗笑,把所谓内阁制直踹在北洋军警的铁蹄下面。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内阁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内阁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021-10-12更新 | 381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如表所示是1911年英法媒体关于中国时事的相关报道。英法媒体的这些报道
具体报道出处
“袁(世凯)是当今中国最令人好奇,也是最具有争议的人物”,“他是个德高望重的国家领导人”法国《时报》(1911年12月23日)
“通过建立共和政体从而确保中国秩序的这一做法,远不及我们依靠袁世凯的方案来得更有把握”英国《泰晤士报》(1911年12月25日)

A.意在教唆袁世凯镇压中国民主革命
B.反映了列强以华制华的侵略思想
C.表明袁世凯成为列强瓜分中国的工具
D.为袁世凯的帝制复辟制造了舆论
9 . 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在其机关报《民报》中,对保皇派提倡的君主立宪以及清政府的假立宪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同时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和革命党人的主张。这举动
A.助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B.促成了民主革命的转型
C.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D.开启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周代出现的“中国”一词意为“中央之城”,与“四方”相对;进入近代,国体意义概念上的“中国”被普遍使用;辛亥革命后,“中国”作为正式国名的简称被国人共用。与古代相比,近代以来“中国”概念体现了
A.传统观念的深远影响B.民族国家意识不断加强
C.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D.地理概念变为国体概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