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4月底,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交涉失败、日本要求中国撤换两个专使的消息纷纷传来,北大学生开了一个会,并且捐了几百块钱:一方面用于打电报给巴黎和会中国代表,要求他们坚持:一方面用于通电全国,反对因为外国压迫而撤换本国专使。这两个电报打出以后,所捐电报费还存300元左右,后拿出来买竹布等游行用品。53号,北大同学们在宿舍和新潮社(位于红楼一层22号)内奋战一夜。用长竹竿做大旗子,小竹竿做小旗子。并且推罗家伦撰写《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印刷多份散发。第二天早上,他们还准备了一个英文的备忘录,送给各国使馆。而三个总代表因为准备有关文件,直到下午110分左右才赶到天安门集会。

——摘编自1931年罗家伦《关于五四运动的回忆》

材料二   北京特约通信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张宗祥大受夷伤。乃于昨日(四日)星期休假国立大学及各专门学校学生举行游街大会,以为国民对于外交表示誓正到底。午后一时许,各校学生结队数千人在天安门齐集。各执白旗,大书誓死力争青岛,不争回青岛毋宁死,取消二十一条等语。

——摘自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

今日午后两点,各校生五千人入使馆界,执旗书“誓死争青岛”及“卖国贼陆曹章”的字样。后又拥至曹宅,初极文明,警察弹压,激动公愤,有举火烧宅者。(四日下午九钟)

——摘自1919年5月6日上海《中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材料的不同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能确认的历史事实和结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年4月底,当中国在巴黎和会失败的消息北传回国内,一些学生组织,包括新潮社等召开了一个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做出了在5月7日,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群众示威游行活动。很快的这项决定就得到了北京各大专院校学生团体的支持,5月4日下午,大约有3000多名青年学生齐聚天安门广场,参加示威游行。在总罢课实现后,北京的青年学生很快就创办了《救国周刊》,天津学联出版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等。五四运动之后,所有中等以上学校的讲演团也普遍的建立起来。他们分组分段到人员稠密的商业区、庙会、景区等地方举行演讲,之后走入乡村和工厂。经过紧张的准备,“6月16日,北京、天津、南京等地学生代表在上海举行中国学生联合(即全国学联)成立大会。全国学联设评议部和执行部,会址设在上海。全国学联根据形势发展,指导青年学生政治参与不断走向深入。青年学生在此次抵制活动中所展现的国家民族意识给予了中国代表团莫大的鼓励与支持,有力的促进了山东的回归(1922年2月4日,中日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和《附约》。

——摘编自徐琳琳《“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青年学生政治参与产生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表

年份党员人数年份党员人数
19217月(一大)53193430
19227月(二大)1951937年初4
19236月(三大)432194080
19251月(四大)99419454月(七大)121
19274月(五大)5.7194712270
19274月后1194910448
19286月(六大)4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及发展趋势》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论证。(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2022-10-31更新 | 319次组卷 | 33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即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前夜,共计七十多年中,中国人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抗御帝国主义……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各)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得很,又是抵不住,败下阵来,宣告破产了。

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材料二 遵义会议认为:一切事实证明,我们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着重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这样一种时期已经完结。全会科学地分析了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所面临的国内外基本矛盾,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各方面所应采取的基本政策。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通鉴》

材料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着重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77-1991》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三次会议的历史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59条如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犯罪,该犯之本国未与中国订立条约,或未遣领事官驻扎者,该犯由中国公堂拘拿,审讯得实,即按中律治罪。

260条前条所知之外国人,在中国欠债且被中国人控告者,中国公堂有审判此等案件之权。

——1906年《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使北洋政府收回了德、俄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战后,德、奥、匈、苏取消了在华领事裁判权。北洋政府先后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中提出裁撤领事裁判权,但未成功。国民党一大宣布:“一切不平等条约……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1927年,北伐军占领长江流域,汉口、九江的英租界被国民政府收回。

材料三   192879日,国民政府宣布“在外华人应受中国法律之支配及中国法院之管辖……193011日起生效”,并制定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等法律,为废除领事裁判权做准备,遭到各国推诿后计划延期至1932年元旦执行,又因日本侵华而告中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宣布废止日本、德国、意大利的在华特权。1943111日,中美、中英新约签订,宣布英、美撤废在华领事裁判权与在华租界,但中国不得取消或追究其在华不动产权利,其后其他国家纷纷签订类似条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立诚《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做出这一法律规定的原因。
(2)你如何评价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上述行为。
2022-05-25更新 | 172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近代以来,中国外交与世界变局相互激荡;当前,世界又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材料一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为起点,清王朝遇到了来自西方列强和西方化的日本几个回合的强烈冲击,并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不仅仅丧失了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清王朝也最终成了“洋人的朝廷”。

材料二 顾维钧(顾维钧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的滔滔雄辩,在巴黎和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然而,中国的命运又岂是一个外交官的雄辩所能改变得了的?五强控制的和会最终决定由日本获取德国在山东享有的权益。

材料三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力,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我们应该以我们共信的原则给世界建立一个范例,证明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材料四   “中国同任何国家没有结盟的关系,完全采取独立自主的政策。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邓小平(1984年)

材料五 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下,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发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声音。中国致力于亚投行的快速扩员、“一带一路”朋友圈的扩大,充分说明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严文斌《解构百年大变局之“变”与“局”》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哪一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丧失“主权的独立与完整”?造成清王朝在外交上不断丧权辱国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中国参加巴黎和会的主要诉求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所引发的“爱国群众运动”,以及中国外交代表团的最终决定。
(3)结合材料三指出:这里的“原则”指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这些原则有何重大意义?
(4)材料四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新特点是什么?
(5)据材料五,指出中国在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中所提出的国际关系新理念,以及相应的外交作为。
2022-02-17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材料一   早期共产党员的基本情况简表



材料二   孙中山对汪精卫、胡汉民、张继等人说:“我想和共产党合作,你们却不赞成。你们自高自大,自以为有军队,有广州地盘,瞧不起共产党。实际上,共产党是中国新兴势力,比我们强的地方很多。我们当年开始搞革命、推翻清朝时,策动群众仅百八十人,像黄冈、潮州之役,人数极少,镇南关之役不超过200人,钦廉之役也不过100余人。现在中共组织工农革命运动,群众一起来动不动就是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罢工规模浩大,震惊中外,其势犹不可侮。(从)这一点看,我们不及共产党。”他又说:“苏俄国力强盛,是当今社会主义大国,愿意放弃对华不平等条约并赞助我们,可与(之)为友。”

——摘编自罗章龙《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风雨历程(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邵力子等人早期活动轨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积极推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原因。
2022-08-10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

——《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1919年)

材料二   五四以前中国的社会,可以说是一点没有组织。从前这个学校的学生那个学校的学生是一点没有联络的,现在居然各县各省的学生都有联合会。从前这个学校的教职员和那个学校的教职员也一点没有联络的,现在居然有好几省已经组织成了什么教职员工会。从前工界是一点没有组织的,自从五四以来,有工人的地方,如上海等处也添了许多中华工业协会等种种机关。从前商界也是一点组织没有的,现在如天津等处的商人有同业公会的组织。

——摘编自罗家伦《一年来我们学生运动底成功失败和将来应取的方针》


(1)材料一中的“罢学风潮”指什么? “近因”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022-08-09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育英高考补习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道光帝说:“不得不勉允所请,藉作一劳永逸之计……从此通商,永相和好。”1867年,在讨论修约问题时,李鸿章指出,各国“均有保护其民、自理财赋之权”,对其“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的种种非分要求,“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自斥之”。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田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统治者外交理念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材料二:1919127日,顾维钩指出:“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胶州为中国北部之门户,亦为沿岸直达国都之最捷径路”,在国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文化言之,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

——摘编自石源华《顾维钧:雄辩于巴黎和会上》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对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正义要求”的态度,这引发了中国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三:毛泽东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是以其矛盾学说为哲学基础的。毛泽东矛盾学说以其辩证思维超越了“求中”或“求异”的单一思维,其“求同存异”外交思想以“求同”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异”的非对抗性质为基本前提,以“异”的具体状况为策略根据,以“同”与“异”的发展变化为实现条件,指导了新中国外交实践。

——王建:《试论毛泽东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与实践》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在“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指导下建国初期有哪些处交实践。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国家外交活动的主要因素。
2023-02-26更新 | 122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蒲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2022-12-07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