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共政权的对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854日,两支部队会师的大会召开。陈毅首先讲话,他说:“今天是‘五四'纪念日,我们就在今天来开大会庆祝两个部队的胜利会师,是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并宣布两军会合后,全体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同志任军长,毛泽东同志任党代表。朱德在会上说:“我们的力量扩大了,又有井冈山作为根据地,我们就可以不断地打击敌人,不断地发展革命。”两支红军主力约五千人以上还有八千多农军,共一万多人,参加大会的群众也逾万人,两万多人在会场上高呼口号大唱战歌。

——摘编自付尚文《伟大的井冈山会师一纪念毛主席和朱德同志井冈山会师五十周年》

材料二 (1937年)8月上旬,应国民党邀请,中共中央派周恩来、朱德、叶剑英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并同国民党继续谈判。由于蒋介石急欲调动红军开赴抗日前线,在红军改编等问题上的态度有所松动。双方达成协议: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8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各红军游击队也相继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达成停战以合作抗日的协议。928日,蒋介石任命叶挺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军长。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28年中共军队改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7年中共军队改编的原因,并分析其在抗战中的作用。
2 . 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的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今天的伟大成就。这其中党多次面临着道路和政策的争论和选择。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工农红军第四军于1929年6月22日在福建省龙岩县城召开会议,讨论红四军建军原则和制度的问题。会议发生激烈的分歧——“前委”和“军委”之争。(毛泽东主张坚持“前委”的领导地位,实际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由中共中央军事部派遣来的刘安恭主张设立“军委”,也就是强调军事领导至上的方针。)针对这种分歧,中共中央于9月28日由周恩来、陈毅签发《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对争论问题进行裁决。简而言之,归结为讲两话:一是“前委下不需要成立军委”;二是“毛泽东同志依然为前委书记”。……1929年12月,红四军进驻福建上杭古田,于28~29日召开古田会议。

——根据余伯流《红四军的七大纷争与古田会议》整理

材料二     建国初期,对于如何进行农业社会主义建设一直在不断探索中。1951年,一份山西省委向华北局提交的题为《把老区互助组提高一步》的报告说:一些农村互助组织发生了涣散的情形。根本原因是农民的自发力量“不是向着我们所要求的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而是向着富农方向发展。”对此问题党内决策层开展了大讨论,并专门对农村合作化问题召开数次中央工作会议,出现了两种思路。一种观点是按照党的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政策及共同纲领的精神,先让农村自由经济发展起来,等到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达到机械化的程度,再用政权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变革。另一种观点是应组织农民,防止农村两极分化,战胜农民向富农发展的自发趋势,动摇、削弱以至否定私有基础。主张在土改的基础上可以马上或者说尽快开展农村合作化运动,引导农民走上集体化的道路。

——根据黄道霞《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内的几场争论》等文章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红四军七大纷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分析这场纷争对中国革命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农业社会主义建设争论的历史背景。并指出50年代初国家在农业建设方面的实践。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3-03-03更新 | 157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在中国农村经济日益走向衰落的背景下,兴起了乡村建设运动。来自教育机构,学术团体和大专院校的倡导者们,在定县、邹平、新都等地创建试验区,成立乡村小学,平民学校、夜校;改良农业,提倡副业;成立借贷处和信用合作社:设立乡村医院、卫生所等。不少乡建工作者与农民同生活,共劳动,尽量使自己“农民化”。然而,十年乡村建设运动,不仅复兴农村经济的目的没有实现,相反各实验区经济的衰落程度进一步加深。

乡村建设倡导者之一的梁漱溪将此称之为“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难局:“本来最理想的乡村运动,是乡下人动,我们帮他呐喊。退一步说,也应当是他想动,而我们领着他动。现在完全不是这样。现在是我们动,他们不动;他们不但不动,甚且因为我们动,反来和我们闹得很不合适,几乎让我们作不下去。”梁漱溟进而分析了造成“乡村不动”的根本原因,“是农民偏乎静,我们偏乎动;农民偏乎旧,我们偏乎断……总之,从心理上根本合不来”。

——据晏阳初《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及《梁漱溟全集》整理

从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的理论与实践中,选择任一理论或实践实例来评析材料中梁漱溟的观点。(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2022-06-27更新 | 2003次组卷 | 11卷引用:第12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社会治理与医疗卫生(练习)-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88月底,鄂豫边特委召开松树岗会议,提出没收豪强地主的土地财产,按人口分给贫农、雇农,自耕农的土地不动。富农的好土地没收,不反动的小地主分给坏土地。1929年,鄂豫边召开联席会议,宣布“要使党的土地革命纲领深入到人民中去,以提高群众斗争情绪与决心”到1930年底,豫东南桑城有103个乡12万多人,新县19万多人分得了土地。在土改实践中,各级政府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与地主作斗争,使他们成为土改运动的主动的生力军。

——摘编自《豫东南土地革命战争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鄂豫边土地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鄂豫边土地改革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运动前,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零星的,绝大部分是转译自日本学者研究社会主义的著作。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原著的引进和翻译出版受到重视,各种期刊大量、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等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毛泽东等在长沙成立了“新民学会”。同时,-批先进知识分子深入工人,用通俗语言向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石仲泉、鞠俊俊《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材料二   目录

第一编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9217月-19236月)

第二编党在大革命时期(19236月-19277月)

4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7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的失败

第三编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8月-19377月)

8章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9章井冈山的斗争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

12章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提出的背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过程。
2022-01-18更新 | 276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202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华通讯社建社90周年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一向重视宣传工作。随着中国工农红军的建立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急需冲破国民党的封锁,把党和红军的消息传播出去。同时,由于在反“围剿”斗争中缴获了国民党军的无线电台,为通讯社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随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红色中华通讯社(即新华社前身)应运而生。     

——《新华通讯社史》第1卷


(1)依据材料一,概述红色中华通讯社成立的背景。

材料二   90年来,新华社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记录时代精神,传播中国声音



(2)分别指出上述图片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结合其中一张图片,谈谈你对新华社“反映人民心声”的理解。

材料三 《新华通讯社90年90篇精品选》以时间为脉络,收录了不同历史时期采写的新闻作品。以下是部分目录

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时期
《工农群众踊跃加入红军》《伟大的战士雷锋》《记者来信:实行“大包干” 农业大增产》
《狂欢之夜——延安市人民庆祝日寇投降举行火炬游行速写》《大庆精神大庆人》《“谷底”震荡——徐州市转变企业内部机制改革记》
《沸腾了的北平城——记人民解放军的北平入城式》《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砥柱人间是此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纪实》
(3)任选其中一个历史时期,结合所学,阐释此时期所列作品入选的理由。
2022-01-14更新 | 268次组卷 | 5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北京专用)01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07月,共产国际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列宁指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革命的任务,第一步是要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同时还要反对封建统治。革命的主力军是工人和农民。在取得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的胜利后,就能将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19222月,美、英、法、意、日、荷、比、葡、中9国在华盛顿会议上达成了《九国公约》,条约名义上承认“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实际上中国呈现出“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国家为满足各自利益的需要,在中国扶植各派军阀混战。19207月,直系军阀打败皖系军阀后,控制了北京政权,而各省军阀提出“联省自治”,军阀战争不断,给中国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在中国共产党光辉的历史上,几乎每一次危机,都成为之后作出正确决策并迎来大发展、大进步的契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后又继续侵略华北,1935年初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19358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史称“八一宣言”。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到来。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二大提出“最低纲领”的历史背景,指出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国内外“危机”,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做出正确决策并迎来大发展、大进步”的。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同盟会的成立,兴中会和华兴会的携手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中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是主导。而这种主导作用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的号召力。孙中山通过发行股票、贷款、义捐等多种渠道募集资金,截至武昌起义前孙中山共募集经费约140万港币。武昌起义胜利后,著名华侨陈嘉庚还以个人名义直接汇给孙中山五万元捐款。孙中山由此感慨:海外华侨“捐助军饷者,络绎不绝,共和前途,实嘉赖之”。

——摘编自龚铭、张道有《中山先生的一天》等

材料二   “周恩来同志领导南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使“我们异常兴奋”,南昌起义打起了一面旗帜,树立了一个榜样,鼓舞全党都要这样来进行革命。为制定土地政纲,起义领导机关曾几次进行过讨论。尤其是彭湃在海陆丰的丰富的土地改革的经验,在南昌起义后更是得到了发扬光大,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的土地革命也是受惠于南昌起义后的土地革命的指导思想的。据统计,除了已经遇难的叶挺和间接参与者叶剑英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授衔的十大元帅中,参加南昌起义的就有6人,在十位大将中有2人,在57位上将中有5人。

——摘编自樊安群《对南昌起义历史意义的重新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孙中山对辛亥革命所作的贡献,用一句话概括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南昌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021-05-05更新 | 260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马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期间发生了伟大的飞跃。在反思以往革命运动失败的基础上,他说:改组国民党,使其“掌握政权之中枢”,“盖惟有组织、有权威之党,乃为革命的民众之本据”。“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在肯定“平均地权”的同时,他还提出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口号,称国民党“反抗不利于农夫、工人之特殊阶级,以谋农夫、工人之解放”。有别于以往革命运动对“新军”和“会党”力量的重视,他认为:“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按照苏联式样建立一支军队”,“有了这种理想上的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便可以大告成功”。这些思想飞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革命形势。

——摘编自张玉昆《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一大”期间的思想飞跃》

材料二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革命军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实践中,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当时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广泛发动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毛泽东在军队中实行的诸如党委统一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党支部建在连上、设立政治委员等重要制度,确保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摘编自周声柱《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革命实践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思想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及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年7月中旬,无法按照莫斯科这一方针行事的武汉国民党领袖汪精卫等,发出了“和平分共”的命令。中共中央报之以反抗措施,于南昌组织发动武装起义,国共两党自1924年以来的合作局面,历经种种危机之后,至此画上了句号。“革命动力只是工农”,理论上是以占全国人口90%以上的工人、农民等劳苦大众为依靠的。但实际上,这一方针并不具有可操作性。因为,中共与国民党关系破裂后只能从事地下工作,在城市及工矿企业中的活动受到极大限制。仅仅几年时间,它就惨败于与国民党政权在城市里的较量,被迫将全部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摘编自王建朗等《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二   “有人嫌井冈山高,井冈山大,今天东山,明天西山,爬山爬厌了,想打到城里去。这种思想错了。要知道,井冈山虽然磨破了我们的脚,爬酸了我们的腿,但是,它给我们存粮食,给我们作根据地,便利我们机动,便于我们打击敌人。”毛泽东还打了一个通俗的比喻说:革命要有根据地,好像人要有屁股,人假如没有屁股,便不能坐下来;要是老站着,老走着,定然不会持久。

——摘编自周声柱《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革命实践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将工作重心转往农村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体现的思想理论,并说出在该理论指导下中共进行了哪些实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