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 道试题
1 . 中国近现代外交经历了由屈辱走向辉煌的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关于鸦片问题,双方争论异常激烈,只好采取暂时的妥协政策——“罂粟小姐”成了黑户——英国只能暗地里进行鸦片交易、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清政府迫于英国强大武力的威慑,无奈地同意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运动,国力得到了巨大提高,开始了与中国争夺朝鲜宗主权的斗争。李鸿章在国力虚弱的情形下,积极主张朝鲜与西方列强签订条约,以此来制约日本对朝鲜的侵略。但在甲午战败后,中国在签订的城下之约中丧失大量的权益,包括对朝鲜的宗主权。

——摘编自李胜臣《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及成因探析》

材料二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政府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采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118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的外交与近代外交相比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2年,英国对华贸易总额为96.9万英锈,此后连续增长,1845年增至239.5万英镑,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6%。一直到1869年,英国对华的进出口贸易在中国全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维持在91%和76%的水平。从商品结构来看,1870~1890年间,中国每年进出口的鸦片价值约800~1200万英镑,是最大的单项进口货物。

——据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 1950年1月,英国政府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建立了经贸关系。朝鲜战争期间,在美国的压力下,英国参加了对华“封锁、禁运”,把已经打开的中英贸易大门几乎关闭。1957年,英国不顾美国的反对,宣布把对华限制降低到与苏联、东欧的同等水平。1972年,中英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1980年,中英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同时,合资经营、技术转让、设备引进等其他形式的经济合作也逐步发展起来。到1989年底,英国成为欧洲在中国的最大投资国。

——据王鹤《中英经贸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英贸易对英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英贸易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3 . 乾隆、嘉庆时,英国先后派使团来华,希望扩大贸易、增开通商口岸。乾隆在写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只因所产茶叶等是西方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这反映出当时
A.盛世之下蕴藏危机B.专制统治日益僵化
C.政府严管对外贸易D.工业经济高度发展
4 . 反思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冲击与反应一直是主流思想。“1840年的鸦片战争,大清王朝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而对这个挑战却毫无认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进程B.文明的交流必然伴随着战争
C.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D.战前清政府与西方完全隔绝
2022-02-03更新 | 810次组卷 | 17卷引用:【上好课】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3)-第12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备作业)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43年,中英双方议定了《过境税声明》,依据《南京条约》中关于协定关税等多项规定,声明“中国内地关税定例本轻,今复议明内地各关收税,洋货各税,一切照旧轻纳,不得加增。这一声明
A.使英国资本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B.使英国商品完全不受内地控制
C.进一步损害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D.提升了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6 . 近代中国海关官员的成分非常复杂,海关所有主管官员和重要职位,大抵由洋员包揽,华员只居低下职位。据1885年《新关题名录》统计,是年海关洋员共达514人,其中英国332人,德国69人,美国43人,法国27人。这反映出近代中国海关
A.由英国人完全控制B.“国际性”色彩突出
C.华员地位无足轻重D.海关领导权争夺激烈
7 .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认为“关税协商”是中国外交的胜利,新税则“值百抽五”的规定比先前的税率略有提高,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这表明清政府
A.以“天朝上国”自居B.坚持朝贡贸易政策
C.外交水平领先世界D.缺乏国家主权意识
8 . 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
A.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B.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C.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D.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
2021-10-27更新 | 992次组卷 | 58卷引用:2015-2016学年河北省成安县一中、永年县二中高二下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9 . 上海的两次“开放”近代以来,上海先后经历了两次“开放”,城市地位发生了翻来覆去的变化。

材料一   开埠后不久,时人观察到:“(上海)适介南北之中,最为冲要,故贸易兴旺,非他处所能埒(等同)。”“民生日盛,生计日繁,金山银穴,区区草县,名震天下。”五十年间,上海进出口贸易总值平均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1850年,上海的出口商品中,蚕丝占51%,茶叶占46%;1860年,蚕丝占66%,茶叶占28%。1892年,英国驻沪领事指出:在中国向外开放后的许多年来,对外国出口的商品几乎只有丝茶两种。

——引自周武《边缘缔造中心:历史视域中的上海与江南》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过渡,转变为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基地”,但因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长期形成的对外贸易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70年代后期,党中央提出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说:“关起门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必须“实行开放政策”。上海由此迎来了又一次开放的大潮。

年份上海开放大事记
1978上海开辟至澳大利亚远洋运输航线,打破了我国集装箱运输零的记录。
1980上海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成立。
1990中央决定以上海浦东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2001中央提出把上海建成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2006上海港成为世界最大的货运港口。
2010上海世博会开幕,成为展示中国发展巨变和深化国际合作的平台。
2013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
2018上海推出“扩大开放100条”;首届进口博览会开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开埠给上海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述上海第二次开放的背景和成果。
(3)结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上海两次的“开放”?
2021-08-13更新 | 144次组卷 | 4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课后培优练(选择性必修2)-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0 .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初访中国,有些清朝地方官员将其称为“钦差”,乾隆闻此,甚为不满,下谕旨将使臣称为贡使,“以符体制”。乾隆这一做法
A.有利于实现外交近代化B.维护了主权与领土完整
C.固守了传统的朝贡体制D.表明乾隆开始关注世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