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2 道试题
1 . 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将下列的字母填写到对应条约。

《南京条约》____《天津条约》____《北京条约》____《马关条约》____《辛丑条约》____
2022-11-30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周练历史试题(7)
2 . 历史的脉络
(1)在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口号,这些口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请将下列口号与其时代相匹配。【填写相应字母】
时期口号
(     )五四运动时期A“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     )土地革命时期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     )抗日战争时期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     )解放战争时期D“打倒土豪,分田地”
(     )“大跃进”时期E“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F“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2)近代史上,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而且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如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红船精神。结合所学,按照上述“精神”孕育的先后顺序,补全下列示意图。

________________
(3)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四周,镶嵌着十幅浮雕,其中六幅内容如下:【填写相应字母】

A.抗日敌后游击战B.金田起义C.五四运动

D.销毁鸦片烟E.南昌起义F.武昌起义
①掀起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的是________
②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是________
③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第一枪的是________
④吹响推翻清朝统治的号角、促成中华民国成立的是________
⑤将浮雕所呈现的事件按照先后顺序排序应为1)___2)___3)___4)___5)___6)___
21-22高一下·上海浦东新·期中
名校
3 . 鸦片战争后,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有人将它们比喻为既是“强盗”也是“先生”。其中“先生”的主要含义是
A.工业商品涌入中国B.传播近代思想文化
C.自然经济迅速瓦解D.开放一系列通商口岸
2022-05-29更新 | 146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国际部(紫竹校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伦敦新闻画报》中的中国报道

《伦敦新闻画报》自1842年创刊以来,不乏刊登有关中国的报道。以下为该画报在1873年的两幅关于中国的配图及报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报道原文:《京报》只是在宫廷内外供人传阅的小报,其内容只包括政府的告示和法令。……每天都在宫内刊印和出版。本报画家在靠近皇宫的一条街上正好遇见分发《京报》的官差。他把盛着《京报》的褡裢放在左肩上……。由于缺乏一家有效率的报社,使得中国人甚至对于在自己国家发生的事也一无所知。中国南方的叛乱已经持续好多年了,但在北京没有人知道有关叛乱的任何消息。

图二注释:招幌文字“伦敦钮乎斯”即《伦敦新闻画报》的音译名。


(1)《伦敦新闻画报》创刊的同一年,中英之间签订了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如图报道中提到的“南方的叛乱”最有可能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
C.孙中山中华革命党   D.北伐军
(3)从两幅图片及文字报道看,《京报》和《伦敦新闻画报》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4)仅凭上面的两幅图片和新闻报道,能否说明《伦敦新闻画报》在当时的北京比《京报》更受民众欢迎?为什么?
(5)若补充该画报的以下两幅图片,能否足以证明上一题的观点?简述你的判断理由。


中国妇女阅读《伦敦新闻画报》(1858年,广州)

上海的舢板(1873年,上海)
注:舢板船上的洋人在看船内招贴的
《伦敦新闻画报》剪报

(6)综合上述材料,判断以下推论的正误。(正确的涂写“正确”,错误的填写“错误”)
①《伦敦新闻画报》从某些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的点滴信息。
②其作为英方刊物,站在殖民国家的立场,对某些问题的表述不免失真、看法不免偏颇。
③画报这一报道形式只是截取了某一视角看问题,也有绘画者的主观看法杂糅其中。
④从以上材料可见《伦敦新闻画报》促进了中国近代媒体的形成和发展。
⑤以上材料还可管窥当时中国服饰、航运、市政等诸多历史信息。
2021-12-19更新 | 119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参观一处史料陈列语,其中第二展厅中应补充的信息是

陈列馆展厅分布


第一展厅:“英军入侵”:鸦片战争爆发
第二展厅:“城下之盟”:《条约》的签订

A.南京B.天津C.北京D.马关
6 .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凡英国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处投禀,候管事官先行查察谁是谁非……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此规定破坏了中国的(  )
A.司法主权B.领事裁判权C.居住及租地权D.贸易自主权
7 .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开创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完整先河的是
A.英国B.法国C.沙俄D.美国
2022-02-08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通商口岸鸦片战争以后,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断开放通商口岸,极大地影响着近代中国。


(1)将下列不平等条约与地图中的通商口岸相对应(填写字母)。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2)近代通商口岸不断增加,呈现出怎样的分布趋势?
2022-02-04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上海的两次“开放”近代以来,上海先后经历了两次“开放”,城市地位发生了翻来覆去的变化。

材料一   开埠后不久,时人观察到:“(上海)适介南北之中,最为冲要,故贸易兴旺,非他处所能埒(等同)。”“民生日盛,生计日繁,金山银穴,区区草县,名震天下。”五十年间,上海进出口贸易总值平均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1850年,上海的出口商品中,蚕丝占51%,茶叶占46%;1860年,蚕丝占66%,茶叶占28%。1892年,英国驻沪领事指出:在中国向外开放后的许多年来,对外国出口的商品几乎只有丝茶两种。

——引自周武《边缘缔造中心:历史视域中的上海与江南》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过渡,转变为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基地”,但因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长期形成的对外贸易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70年代后期,党中央提出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说:“关起门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必须“实行开放政策”。上海由此迎来了又一次开放的大潮。

年份上海开放大事记
1978上海开辟至澳大利亚远洋运输航线,打破了我国集装箱运输零的记录。
1980上海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成立。
1990中央决定以上海浦东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2001中央提出把上海建成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2006上海港成为世界最大的货运港口。
2010上海世博会开幕,成为展示中国发展巨变和深化国际合作的平台。
2013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
2018上海推出“扩大开放100条”;首届进口博览会开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开埠给上海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述上海第二次开放的背景和成果。
(3)结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上海两次的“开放”?
2021-08-13更新 | 145次组卷 | 4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1840年8月15日,钦差大臣琦善给英方复函时,放弃“谕”“批”等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照会”样式。此式旋被仿效,成为中国外交文书的重要范式。从12月3日开始,照会中“天朝”两字被悄悄取消,自后成为定例。上述变化
A.表明中英两国实现平等交往B.反映中国国家主权遭到破坏
C.体现了清政府主动学习西方D.折射出传统外交观念的转变
2021-06-01更新 | 1118次组卷 | 17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国际部(紫竹校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