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表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中国部分进出口商品的关税变化情况。这一情况反映出(     
进出口货物旧税率新税率新税率较旧税率
(%)(%)增(+)减(—)
进口棉花24.195.56—18.63
棉纱13.385.56—7.82
二等白洋布32.536.95—25.58
六种毛织品平均45.936.95—38.98
出口各种茶叶平均30.8912.87—18.02
湖丝9.433.97—5.46
丝织品3.114.17+1.06
土布7.372.74—4.63
A.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要求B.英国拥有条约体系中的绝对霸权
C.民众生活质量得到一定提高D.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2 .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一般都是根据儒家经典进行命题的,儒家以外的诸子学说均被视为异端而不予考察。然而在晚清的某次殿试中,题目中却出现了“孙子练兵,吴子治军……淮南子兵略训”等字样。这一变化说明,晚清时期
A.儒家思想已丧失主导地位B.统治者从诸子学说中寻求方法
C.官方意识呈现多元化局面D.西学的传入促使诸子思想复兴
3 .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咸丰帝一方面指示两广总督叶名琛“熟悉夷情,设法驾驭,操纵得宜,勿贻后患,朕亦不为遥制”,又警示其不可“意存迁就”。据此可知
A.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B.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C.统治者举棋不定是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D.“华夷之辨”思想的根深蒂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嬴秦以降,虽盛衰分合不常,然汉、唐、宋、明之外患,不过曰匈奴,曰突厥、曰回讫、吐番、曰契丹、蒙古,总之不离西北塞外诸部而已,降及今日,泰西诸国以器数之学,勃兴海外,履垓埏若户庭,御风霆如指臂,环大地九万里,罔不通使互市。虽以尧舜当之,终不能闭关独治。而今之去秦汉也,亦二千年。于是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夫自群圣人经营数千年以至唐虞,自唐虞积二千年以至秦始皇,自始皇积二千年以至于今,故曰不过万年也,而世变已若是矣。

——薛福成《变法》

材料二   中国与各国立约,所急欲删改者,惟一国倘有利益之事,各国一体均沾之语,最不合西洋公法。缘有时乙国以事求于甲国,而蒙允许,丙国亦欲同沾利益。其实交际情形并不相同,无益于丙国,而徒有损于甲国也。

——清驻英法公使曾纪泽1879年4月与巴西驻英国公使对话

凡遇交涉,异邦客商,一切章程,均由各国主权自定。实于公法吻合,彼虽狡悍,亦可以理折之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1894)

材料三   处此时代,苟用平民主义,致令国内纷乱,势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何能自立图存?惟国家主义盛行,则上下一心,遐迩一体,国人皆互相团结,壮其合群之魄力,发其爱国之精神,然后众志成城,急公仇而缓私仇,先国家而后家事,其国未有不盛,其种未有不倡者也。故欲致和平之幸福,为伟大之国民,必自尊重国家主义始。

——《论平民主义与国家之主义之兴废》,《东方杂志》1907年第4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自秦至鸦片战争后“天下观”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思想意识变化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国家主义”思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表为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词语的使用频率变化表,据此可知
年代“天朝”使用频率“中国”使用频率
道光最初10年50余次不满10次
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6次5次
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6次14次

A.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B.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C.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D.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581年,明朝正式推广“一条鞭法”,鼓励民众用白银支付税款,这不仅直辖导致白银成了当时经济社会的主导货币,也影响了之后200年全奎世界白银的走向。……沃德·巴特雷在《1450 一1800年世界银决流动》中说“整个殖民地时期(1492年到1820年),西班牙从美殖民地榨取的白银超过40亿比索,即14万多吨二”而据厄尔·汉来尔顿的研究,就有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则流向了西欧诸国,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而西班牙自己仅存2亿比索。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6至l8世纪世界白银流向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二 殖民主义者的入侵,不仅腐蚀了中国的政治肌体,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而且由于白银外流,银贵钱贱,也导数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和金融紊乱。白银外流问题,早在18世纪就成为中国金融财政的突出矛盾,因此嘉庆年间曾多次申禁银两出。19世纪初叶,白银外流现象更加严重。据黄爵滋的估算。仅广州一地“道光二年(1822年)至十一年,岁漏银一千七八百万两”;“自十一年(1813年)至十四年(1834年)岁漏银两千余万两”;自十四年至令(即道光十八年,1838年),漏银至三千万两之多.此外,福建、浙江、山东、天津各地,合之亦数千万两。”
(2)结合材料总结白银流向的变化和原因,并分析该变化时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