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的对外政策,服从于“以德抚远”的政治目标,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具有共同道义和文化基础的稳定的国际体系。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清初,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成功经验来看,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国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输入移植。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而非武力的征服和领土的扩张;是国际体系的领导者和维护者,而非统治者和掠夺者。

——摘编自韩舁《中国古代的外交实践及其基本原则》等

材料二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清政府严词拒绝英国遣使进京。庚申之役后,清廷被迫允准外国公使进京常驻,但对遣使驻外无意执行。1864年,总理衙门将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译作《万国公法》分发到沿海各重要口岸。1875年,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使英。甲午惨败,清廷被迫承认朝鲜为自主之国。庚子国变后,清廷广兴新式学堂,鼓励有志青年留学西洋,新式人才逐渐成为驻外使臣来源的主流。1901年,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11年,外务部职能趋于简化,“大臣掌主交涉,昭布德信,保护侨人佣客,以慎邦交”。

——摘编自何新华《中国外交史(从夏至清)》

材料三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

——据汤因比《历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外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指出晚清外交所面临的“挑战”与“应战”,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晚清政府的“应战”举措。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外开放是使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威远播的重要积极因素。唐朝的对外开放繁荣,除中外使节的往返,还有商旅流动、僧侣请益、留学生互派等形式。唐廷不仅采取了诸如任其往来贸易、开放官学等种种优惠措施,将大批商人、学者等吸引进来,还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的才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便于商品外销,手工业者专门制作具有外域文化特征的产品。唐太宗处理当时国际关系的宗旨是“德泽布”,即“天下和为一家”“中国贵尚礼义,不灭人国”。在此精神的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国家和平交往,“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丰足,皆有便宜”。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摘编自周尚兵《唐代对外开放的特征及历史意义》

材料二   近代以来,通商口岸的作用和影响对于中国来说是“利害参半”。伍廷芳等诸多清朝官员认为,对外开埠通商“利多害少”,主张自开商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危局,推动了清王朝自开商埠的实施。清末新政时期,自开商埠为数更多,先后开放岳州、秦皇岛、济南等地。1905年,沙俄企图独占东北。为了抵御沙俄侵略,清政府采纳张之洞的建议,全面开放东北。自开商埠中的各方面主权完全属于中国,更不准在此设立租界。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三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是中国近代以来付出巨大代价换回的历史教训,也是改革开放40年的宝贵实践经验。当今时代,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世界大势浩浩荡荡,开放融通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滚滚向前,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是对外开放的受益者,同时也在积极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中国贡献,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中国正在不断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摘自《学习习近平主席博鳌亚洲论坛主旨演讲系列评论之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外开放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自开商埠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近代开埠通商相比,当今中国对外开放有哪些发展,并简要阐述谋求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