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9 道试题
1 . 1894年,在中国的25个通商口岸有洋行552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
A.日本B.美国C.德国D.英国
2017-08-04更新 | 2050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9届高三高考真题训练——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 . 近代西方的战争条约,其固定格式是将战胜者置于战败者之前。而《南京条约》中文原件序言第一句是“兹因大清皇帝,大英君主……”,该条约所有涉及中英双方的地方,清政府均把中国排在第一位。这表明清政府
A.坚持闭关自守政策B.固守天朝上国理念
C.融入国际条约体系D.维护民族国家利益
2021-03-04更新 | 472次组卷 | 7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话题04大国外交
3 . 1842年地处上海附近的吴淞镇,因地扼中外船只入港要口,备受各方青睐,昔不过三里之市场,今则自镇以南马路日增。在这之后,江南港口城镇大为发展,是因为
A.西方列强开设工厂B.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
C.清政府的自强运动D.江南自然经济已瓦解
2022-05-07更新 | 215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07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备战2023年山东历史新高考【3年真题+1年模考】精练【学科网名师堂】
4 . 《南京条约》签订后,耆英等人面见道光帝时提出:“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人民交涉案件,应即明定章程,英商归英国自理,内人由内地惩办,俾免衅端。”这说明当时清政府
A.已授予英国领事裁判权B.为了防止华夷杂处滋事
C.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D.迫切处理中英商务矛盾
5 . 有学者指出:“古代的爱国一般与忠君相联系,而近代的爱国却日益与叛君相连,由忠君爱国而抑君爱国而叛君爱国,是近代爱国思想迅速演变的轨迹。”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革命主导力量的嬗变B.启蒙思想的逐渐传播
C.社会性质的根本转变D.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
6 .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初与西方人接触,一般只以为西洋人之强是由于枪精炮利,所提出的御外之法,也不过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国人的这一认知
A.承认了西方文明的先进性B.深化了近代工业化的理解
C.体现了改良型的文化策略D.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7 . 对下表中数据变化原因解释合理的一项是
年份白银外流量(单位:银元)
道光十一年6843873
道光十六年15862220
道光二十年—3519872
道光二十五年23989500
A.西方工业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B.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C.闭关锁国导致对外贸易额缩减D.中英贸易中国处于顺差地位
2021-05-04更新 | 621次组卷 | 6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上海卷专用)-一轮巩固卷01
9 . 在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统治者依然死抱住“中国中心’的残破罗盘。这个时代错误的传统观念使中国在此后几十年中都找不到自己在现代世界坐标上的准确方位”。以上观点旨在强调
A.统治者未能正确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B.近代早期中国还未找到现代化的正确路径
C.近代中国社会缺乏领导现代化的中坚力量
D.“中国中心”观是阻碍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因素
2021-12-10更新 | 409次组卷 | 4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一轮巩固卷2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截至1840年,英国《泰晤士报》涉及中英鸦片贸易的报道共计128篇,它从经济和法律等多个维度制造近代早期中英之间的“冲突对立”。在此类报道的持续渲染过程中,中英贸易问题升级为涉及国家间国体、法制和外交的政治问题。这些报道(       
A.揭示了清政府的腐朽和落后B.体现出中英贸易地位的不同
C.助推了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D.借助舆论批评中国禁烟运动
2022-07-01更新 | 196次组卷 | 6卷引用:第01讲民族危机的加深(练)-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