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宁波是鸦片输入的主要口岸之一,"在太平天国克服宁波两个月,辛酉十年底(1862)据怡和洋行宁波支店负责人格林的报告,太平天国禁止从宁波运鸦片入内地,因此,这一个大鸡片公司‘过去两周,一箱鸡片都没有卖得出去’”。《辛壬锁记》记载,太平天国在宁波一带“禁吸洋烟……或偶见有烟具,不论件之大小即重加谴责”。

——廖达兴《试论太平天国运动对浙江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因为洋务运动是个双向活动,即中国学习西方,接纳西方文化,西方各国向中国传授先进技术,协助中国建立西式的工厂、学校、机关……所以它的成行只必须具备另一个重要条件:西方列强的意愿。"西人所望中国者,一曰非强不可,不强则生意阻滞不行,西人于此多不便也。二曰非富不可,不富则西国之物无能买也"。因此,列强的需要毕竟与中国的国情需要"里应外合"了。

——高路《洋务运动发生的必然与偶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宁波成为鸦片输入主要口岸的时代背景。指出太平天国在浙江禁烟的措施,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里应外合”的角度,说明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指出洋务运动的目标。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秦、汉之前的早期文献中所表现出来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毫无疑问大多是传闻和想象。古代中国人有一种把空间最大化的想象方式,就是把“天下”想象成“九州”以及周边,中国与“四裔”,或者是以“王畿”为中心逐级放大的“五服”。它体现了古代中国自居中央的天下观念,按照古人的说法,因为四裔不够文明,都仰慕中国,所以要来中国朝贡。“以中央王朝为中心,以周边四裔为附庸”的中国历史记载传统,延续了两千多年。

——摘编自葛兆光《传统中国史学中的世界认识》

材料二   道光年间,国门被迫打开,有关中国之外的世界知识逐渐受到关注,一些世界地理和历史的著作陆续问世,中国历史学家才真正开始有意识地超越帝国边界,并依靠异域自己的资料加上亲身经验和考察,开始试图叙述有关世界/全球的史地知识。随着中国内政外交的步步失败,关于世界地理和历史观念的巨变,仿佛在加速度地出现。早在同治六年(1867)清王朝成立同文馆,就决定同文馆要设立“读各国史略”一科:1895年甲午战败,1898年变法失败,1900年义和团事件之后,晚清政府不得不从政治、制度和教育上改革。在这种改革中,有关历史的观念,也终于迸入官方主导的学校教育。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大学堂在中国历史之外必须讲授“万国史”、中学堂讲授“欧洲和美洲史”。正是在这种中国的大变局之中,世界历史也顺势进入中国。

——摘编自葛兆光《传统中国史学中的世界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史学对世界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以来中国史学对世界认识的变化,并概括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022-11-15更新 | 92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培优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材料二   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时人称:和议之后,大有雨过忘雷之意。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材料二   美国学者杰明·艾尔曼说:“(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大。只限于广东一带。”

材料三   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时人称:和议之后,大有雨过忘雷之意。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

2018-07-17更新 | 389次组卷 | 16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以下摘编自茅建海在《天朝的崩溃》中的相关记载,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时水勇头目林福祥在1843年写道:1841年5月30日,英军经由三元里往牛栏冈一带抢劫,由于他事先与各乡已约定联防,三元里等80多个乡的数万民众将英军包围,歼敌200余人,后由余保纯(广州知府)解围,英军方得出围回归。

材料二:广东按察使王庭兰,战后不久写给福建布政使的信中称:1841年5月30日,英军从越秀山一带撤军,取道泥城回英舰,三元里等处一百零三乡民众数千人,中途设伏,歼敌百余名,斩英军头目二人,围困英军。义律请广州知府余保纯弹压,余保纯私自出城解和,民众逐渐离散。

材料三:英方陆军司令郭富,1841年6月3日在报告中称:5月30日中午12点左右,他在越秀山四方炮台发现,许多非正规部队在其阵地之后三、四英里处的山脚下集结列阵,他遂率军进攻。由于大雨,燧发枪无法射击,对方与之肉搏。郭富下令撤退,对方因作战不利亦后退。回到炮台后,他发现有一个连的马德拉斯土著步兵未归,即派两个连携带不怕雨淋的雷击枪前往救援。救援英军发现该连被数千民众包围,开枪驱散民众,救回该连。5月31日清晨,郭富派人通知余保纯,若不停止此类行动,将中止先前达成的停战协定。至当日中午,民众聚集了1.2万至1.5万人,包围英方阵地。余保纯前往劝解,民众撤离。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对三元里民众抗英事件,指出其记载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三元里事件爆发的原因,中英双方的认识有何不同?对此,你有何看法。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基本史实。
2019-02-24更新 | 79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柳城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网络教学效果检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古代不少吏书记载了海事活动。《晋书扶南传》记载,孙权于赤鸟午间派遣康泰、朱应出使扶南(夸柬埔寨、老挝南部、越南南部、泰国东南郝一带)。贾耽《海内华夷图》记述唐代著名航线“广州通海夷道”。从广州直通波斯湾,全长14000千米,是举世无双的国际航线。扬州、明州、采州、广州等对外贸易大港亦应运而生。当时,广州港可以停泊上千艘大小海船,“番坊”聚集12万外国商人、水手和家属,于是在此设置市舶使专门管理,按规征收关税,接待保护外国商人等。一直到元朝为止,中国政府对海外贸易大都持着开放和鼓励的态度。

——摘编自刘兴诗《中国古代海事活动与海权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海洋事业发展的表现及其作用。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后,清朝部分大臣认识到“今我国通商各口无论长江内河、苏杭二州,皆任洋商轮船往来,是船业之利几尽为彼族所夺矣”。1873年1月,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成立的目的是为了“挽回江海已失航利。”鉴于轮招招商局的发展势头,为收回更多的航海权益,清政府解除了航运业的禁令,由此又带动了一批民营轮船商行的兴起。中法战争后,光绪帝发布上谕:“上年法人寻衅,叠次开仗,陆路各军屡获大胜,尚能张我军威;如果水师得力,互相应援,何至处处牵制。当此事定之时,惩前毖后,由以大治水师为主。”1885年,清政府设立海军街九,统一海军指挥权。1889年,海军衙门要求沿海各省一律创设水师学堂。

——摘编自谢茜《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中国海洋战略的演进)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后期我国海洋事业发生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国会借口“保护通商”决定派兵到中国,发动了所谓的“通商战争”。首相巴麦尊训令侵华将领义律,要占有一些口岸作为居留地,“这些地方应该有良好的海港,并对军事防卫提供天然的便利”,并指出“台湾北端对面的……是最值得考虑的”。以上这五个口岸,便成了条约第三款内容了。这次战争时期因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三元里民众发起了抗英斗争。

——整理自严中平《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二   丘逢甲在文告中明确指出:“台湾属倭,万众不服”。大将军刘永福在《盟约书》中宣布:“大清之臣,守大清之地,分内事也,万死不辞”。据当时日方记载:“甚至妇女童稚,全都勇敢地手携长枪,向我追赶而来”。“乙未年抗战”抗击了日军三个近代化师团和一支海军舰队,打死打伤日军3200余人。

——林仁川《中华之根》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台湾北端对面”口岸的名称,并简述“通商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分析“乙未年抗战”的起因,概括“乙未年抗战”的特点。综合材料一、二,概括材料所贯穿的两条主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