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下表为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一些在华英国人的言论。这些言论反映出(     
言论内容出处
19世纪5O年代初一个在中国的3个省份中住了1O年的英国人说道:“我还没有看见过一个靠劳作生活的中国人穿过一件用我们的布料做的衣服。 ”严中平《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我们永远找不到一个人会承认我们的布和他们的布一样好。就我对于布的知识而言,他们偏好土布是正确的。杨贤镐《外贸史资料》
1847年英国驻福州的领事说:“关于英国或其他外国在这个港口进行贸易,目前还看不出任何有希望的前途。”英国蓝皮书《1846年中国各国贸易报告》

A.靠武力无法打开中国市场B.中国社会的思想意识仍极为落后
C.在华英人不了解中国市场D.中国传统经济具有超强的稳定性
2 . 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
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
2022-07-14更新 | 4438次组卷 | 33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建三江七星农场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不包括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加深B.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内地
C.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D.清政府已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和工具
2022-04-06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下表是不同历史时期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状况,这些史实能从侧面说明
时间事件文献
1759年乾隆皇帝因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洪仁辉用中文向清政府申诉而被流放,其中文老师直接被处死。原因是外国人没有资格说中文,更没有权力向清政府申诉《旧中国杂记》
1858年“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夷”字被判了死刑!《天津条约》第51条
A.中国国际地位的下降B.西方国家实力不断增强
C.中国华夷观念的改变D.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英法联军司令额尔金的私人秘书说:“圆明园原是清帝的一个统治中枢,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超过北京城内的清宫。焚毁圆明园,对于清帝的骄倨和情感两方面,准定是一个大打击。”这反应英军焚毁圆明园的目的是( )
A.迫使清帝屈服B.掩盖掠夺行径C.继续进行战争D.破坏中国文化
6 . 1844年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第三十四款规定:“至各口情形不一, 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无不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这一条款
A.为列强再度侵略埋下伏笔B.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
C.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D.破坏中国贸易自主权.
7 . 1861年,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指
A.英国军队B.法国军队C.英法联军D.八国联军
2019-12-11更新 | 506次组卷 | 67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农垦建三江管理局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1876年,朝鲜与日本签订《江华条约》之后,清政府在“以夷制夷”政策的主导下,催促甚至直接参与了朝鲜与美、英、德、俄、法签订的通商条约。清政府企图在朝鲜与各国签订的条约上写明朝鲜为中国属国,以确保列强承认自身的宗主国地位。这反映了清政府
A.被迫放弃天朝观念
B.外交思想渗透“中体西用”
C.逐步接受条约体系
D.遭受列强的政治控制加剧
10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反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市场需求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