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1857年,清政府强烈反对在长江中游设置通商口岸。其后签署的《天津条约》约定,等到“军务肃清再行酌办”。1860年底,清政府转而同意开放汉口、九江两地。这一态度变化主要基于
A.外交体制调整的要求B.推动洋务运动的考量
C.以夷制夷策略的实施D.应对内部危机的需要
2022-02-26更新 | 1399次组卷 | 34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1858年一名侵华英军的军官写道:“中国官府惧怕我们的武力,并且对他们的正当权利一无所知,惧怕和外国人打交道。外国人变得更加猖獗,可以为所欲为地施展恶行,社会渣滓都被吸引到这个国家。”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有
①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国家主权
②清朝地方政府的官员愚昧无能
③列强在中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
④沿海地区沦为列强的势力范围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 . 八里桥战役的总指挥,他以英勇顽强抵抗外国侵略者的精神,奋力指挥全军作战,最后在八里桥上决战的时刻,公然挺身而出,骑着马站在桥中央……法军死亡3人,伤18人;英军死2人,伤29人。清军损失超过1200人。同时缴获了大量的弓,箭和箭囊,上千把火绳枪,很多帜,里面有僧格林沁的皇家大旗。"这是西方权威文献对1860年通州八里桥之战的记载,据此可以确定
A.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军溃散B.一方战术指挥失误导致惨败
C.八国联军取得压倒性的胜利D.双方装备存在本质性的差距
4 . 鸦片战争之前,按国际惯例,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条约以缔约方或第三方的文本作为解决争议的准本。1858年的中英《天津条约》却以英文文本为准,中法《天津条约》以法文文本为准。此后,以外文文本为准本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反映出清政府
A.丧失与列强交往的主动权B.逐步接受国际惯例
C.主动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D.坚守天朝上国观念
2021-01-24更新 | 1478次组卷 | 26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中学2021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由皇帝指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咸丰十年,清政府批准在北京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历程B.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
C.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D.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2019-12-28更新 | 914次组卷 | 35卷引用:江苏省启东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6 . “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北上,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大防因之完全崩溃。”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19-12-21更新 | 390次组卷 | 33卷引用:2015-2016学年江苏如东高中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7 . 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都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这反映了其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获取战争赔款
B.扩大资本输出
C.打开中国市场
D.建立军事基地
8 . 近代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时人诗中提到“通川(州)烽火逼,(咸丰帝)仓皇幸热河。密云惟豆麦,宫禁满兵戈。”导致“仓皇幸热河”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 .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2019-01-30更新 | 2299次组卷 | 61卷引用:江苏省启东中学2011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
10 . “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面:英法手牵着手,美俄提着篮子来了,两个强盗抱着大清这棵枯树摇晃,摇落的除了果子还有枯枝败叶。”这段文字描述的可能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19-01-24更新 | 605次组卷 | 24卷引用: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历史复习练习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