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8年2月25日,中国近代第一个外交使团在蒲安臣这样一个美国人的率领下从上海虹口出发了。由于他本身是美国人这一特殊身份使得他在中美关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他主导下签订的《蒲安臣条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以平等身份签订的条约。把这份条约与同期其他列强与中国签定的条约进行横向比较,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美国对华政策与英法等国相比有明显的独特性,与英法等欧洲国家对中国的侵略野心和领土要求相比较,美国在这一时期没有对中国提出任何瓜分势力范围的要求,而且两国人民自由流动和入学的条约有力的促进了后来的移民和留学潮。如果把《蒲安臣条约》与先前美国对华政策进行纵向比较,可以看出美国已由一开始的尾随英国,本行免费搭便车的帝国主义,逐渐发展出自己独立的对华政策也就是所谓的合作政策

——摘编自倪正清《从蒲安臣和<蒲安臣条约>看晚清中美关系》

材料二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美国主要从军事上考虑。为减轻自己在对日战争中的损失,促使中国在对日战争中做出积极的努力。美国在太平洋同日本的战争是在劣势下进行的,在军事上扭转不利局面,打败日本,是当时美国制定太平洋和亚洲政策的主要出发点。为此,在对华政策上,美国的基本方针是维持中国的作战能力,利用中国雄厚的人力,在亚洲大陆牵制更多的日军,并用中国做基地轰炸日本的海上航线,进而轰炸日本本土,以此支持美军在太平洋上的对日作战。在政治上,则使中国同美国友好。为此,罗斯福每做出一个决定时都把这些目标牢记在心。因此,美国在这一期间执行了援助中国抗日,促使中国民主团结,以便有效地打击日寇的政策。

——摘编自胡之信《1941-1945年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蒲安臣出使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实施援助中国抗日政策的背景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影响国家关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2 . 1857年,清政府强烈反对在长江中游设置通商口岸。其后签署的《天津条约》约定,等到“军务肃清再行酌办”。1860年底,清政府转而同意开放汉口、九江两地。这一态度变化主要基于
A.外交体制调整的要求B.推动洋务运动的考量
C.以夷制夷策略的实施D.应对内部危机的需要
2022-02-26更新 | 1399次组卷 | 34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育才学校2021届高三艺术班下学期第五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 .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放东南沿海的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1858年《天津条约》和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又开放沿海、沿江11处通商口岸;1895年《马关条约》又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商埠。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主动顺应资本主义的潮流B.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特别重视发展外向型经济D.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4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这说明
A.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B.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的格局
C.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D.战争促使中华民族反思与前进
2021-10-23更新 | 867次组卷 | 42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届高三(普通班)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局部),表中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反映了 
对外 对内
1857年底,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清廷未派援军收复广州 大批军队集结于南京周围
1858年5月,英法舰队列阵于大沽口外,相对峙的清军约1万人,援军不过6000 大量军队驻扎于江南、江北大营。曾国藩军营、胡林翼军营等处兵勇更多
1860年4月,英法联军次第占领舟山、芝罘、
大连湾,清军未做任何抵抗,福山、金州相峙的清军仅以千计
对付山东、河南、安徽等地捻军的兵数以万计
1860年8月起,英法联军猖獗于大沽、天津,直犯北京,此处清军总兵力20万,真正机动作战的不过5万余人 太平天国战场上,除被打垮的江南大营6万兵勇外,能机动作战的兵力达10万之巨

——据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整理

A.清廷的本质决定其战争政策B.洋务派奉行剿抚并用的方针
C.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人民起义D.东南地区成为中外争夺焦点
2020-09-03更新 | 633次组卷 | 18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特别是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对清政府由地方官员办理对外交涉而没有中央级的外交机构的状况极为不满。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建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西方各种侵略势力的逐渐深入,他们对总理衙门越来越不满意。20世纪初,清朝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已成为历史必然。

——摘编自马彦丽《从晩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材料二 1937年9月,国联理事会举行例会,中国首席代表顾维钧四处奔走求援,请求制裁侵略,并草拟了一个宣布日本侵略者的决议草案,均遭拒绝。后于11月参加布鲁尔会议的调停请求也失败后,中国代表团就集中全力争取英、美、法的经济、军事援助。1938年5月日本内阁改组,蒋介石政府谋求与日本和谈,妥协退让表现明显,但是都不能满足日本吞并中国的野心。

——摘编自吴东之《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工作积极转换思路,不断拓展领域,政府与民间同时并举、政党与人民代表大会齐头并进、双边与多边多管齐下、政治与文化、经济等同样重视,是一种名副其实的总体外交。

——摘编自王玉贵《论新时期中国的总体外交思想与实践(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外交方面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分析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外交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外交所体现出的特点。
7 . 1860年,咸丰皇帝曾降旨山东、山西、河南、陕甘等地及东北三省的督抚、将军督师勤王。这主要是因为
A.咸丰对《北京条约》不满
B.北京被英法联军攻占
C.义和团运动迅速发展
D.北京地区兵力空虚
2019-05-15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定远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学考历史试卷
8 . 与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开放的口岸具有的特点是
①数量增多   ②开始深入内地   ③由东部延伸到西部   ④从东南沿海扩展至整个沿海地区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9 . 礼仪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一定的政治制度及其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康有为《拟免跪拜诏》

艺祖(宋太祖)继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材料二   

材料三   以往,很多学者把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原则。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并概括其总趋势。

(3)依据材料三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逐步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沦入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民族的深重灾难,国家的积弱不振,社会的贫弱穷困,正是不平等条约造成的。李文海先生曾形象地指出:“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像蚊子吮血似的将坚船利炮的尖刺刺入近代中国的孱弱肌体,造成近代中国的大出血。”

——摘编自李育民《中外条约与近代中国研究丛书》总序

材料二   只有蒋廷黻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中谈到《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这两个不平等条约时明确说:“条款虽很多,主要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密切了。这种关系固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他认为开放通商,密切与西洋的关系是必要的,关键是要自己振作。在看到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这点上,他是先驱者。

——袁南生《近代不平等条约另一面》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不平等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