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逐步接受了西方设定的国际秩序,认识到自身权益是条约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是由“天下共主”单方面施恩,而是“恩怨报施,各有其分,不相凌越”。清政府的这一观念
A.以反击列强侵略为核心B.标志着传统朝贡体系的瓦解
C.增强了国人的民族意识D.体现了国家主权意识的强化
2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这说明
A.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B.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的格局
C.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D.战争促使中华民族反思与前进
2021-10-23更新 | 867次组卷 | 4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成立后,总税务司一职长期由英国人担任,各口税务司和海关的高级职员也都由外国人充任。如同治十二年海关行政部门共有93名外国人,其中英国人58名,美国人8名,法国人12名,德国人11名,其他国家人4名。材料可用来说明当时
A.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B.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新阶段
C.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D.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4 . 有史学家指出:“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下列史实能对此进行佐证的是
A.太平军抗击洋枪队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八国联军进入紫禁城D.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
2021-09-08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B.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C.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D.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樊篱
2020-12-07更新 | 143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2021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往届)
6 . 民国中学教材《评注国史读本》写道:“鸦片之战,为西力东渐之第一著:而同盟军之役次之。”并强调“鸦片之战”后的鸦片不绝是“辱国病民,不亦甚哉”,“同盟军之役”中的咸丰出逃、城下之盟更是“辱国甚矣”。下列论述符合该书观点的是
①“鸦片之战”揭开近代化第一篇章②将两次战败的影响与国耻联系起来 
③“同盟军之役”指第二次鸦片战争④两次战争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7 .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乡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在香港、澳门为外国人雇佣的工人,纷纷返乡。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中国民众的这一行为
A.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B.彰显朴素的民族情怀
C.反映了战术的单一性D.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持
2020-05-22更新 | 534次组卷 | 20卷引用:安徽省六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1864年,恰值《万国公法》汉译本面世,总理衙门曾为此专门拨付500两银子,命令将印成的300部《万国公法》分发给各通商口岸,以便对外交涉中“参酌援引”。这是19世纪70年代前期中国人所能接触到的国际法汉译专著。这反映当时
A.《万国公法》成为国际准则B.清政府盲目自大心态的消失
C.西学东渐的内容发生了变化D.清政府有运用国际法的意识
9 . 19世纪60年代以前,清廷认为迁居海外无异于“弃绝王化”,不仅禁止移民,而且对回国者严加制裁。1877年,清廷任命当地华侨领袖为新加坡首任领事,并于1893年正式解除了“华侨海禁”。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清廷
A.对地方控制能力不断下降B.受制于列强政治裹挟
C.对华侨经济实力有所考量D.不堪巨额赔款之重负
10 . 1863年到1891年西方国家在华主要机器工厂和主要经营内容如下表,这些企业的创办
A.说明西方国家对华资本输出占据主导
B.表明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产生
C.反映了西方列强加紧了对华原料掠夺
D.体现了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减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