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1862年,清政府怵于《中英天津条约》中“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字书写……遇有文字难辩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等规定,正式创办近代中国第一所外语学堂-京师同文馆,肇始中国官办英(外)语教学。这反映了清政府(     
A.走出传统华夷观的桎梏B.摄于侵略者淫威的退让与无能
C.在被动应变中艰难转型D.依旧对近代国际规则茫然无知
2 . 中英《天津条约》规定,从1858年起英商运入中国的货物,或从中国运出的土货,除缴纳一次5%的进出口关税外,只需再缴纳2.5%的子口税,便可任意输往中国内地,不再负担其它任何征课。子口税制度的出现
A.有利于缓解清政府的财政危机B.表明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C.促进列强转变了经济侵略方式D.加速中国传统经济模式解体
3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B.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2019-06-04更新 | 2536次组卷 | 77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法国对华远征军的一名翻译官曾对“两个联合的民族”在抢掠方面的“特点”进行对比:法国人毫无章法,甚至是一种无政府状态;而英国人则是有组织有安排,有条不紊。该行径发生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它使
A.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
B.中国被迫开放了福州等通商口岸
C.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D.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
2019-01-01更新 | 165次组卷 | 20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6 . 下表是关于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战争赔款与支出军费统计数据,而184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为4000万两,据此合理的认识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破坏程度更低
B.清政府对国防军事建设的资金投入停滞
C.战争赔款减少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窘境
D.清政府的财政体系面临崩溃的局面
7 .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出现“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的现象,反映了
A.列强侵略使中国社会动荡物价上涨B.市场饱和米价下跌农民生活艰难
C.白银外流银贵钱贱使农民生活艰难D.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市场不稳
8 .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棉货输入一度十分强劲,在入口诸货中,除鸦片外,棉货占绝对多数。不久后,英国在华棉布销售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其销售份额棉布不及英国海外市场的10%,棉纱的3%,其主要原因是中国(  )
A.自然经济开始瓦解B.传统经济结构根深蒂固
C.通商口岸开辟有限D.传统手工业的优势犹存
2018-10-01更新 | 298次组卷 | 26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第二中学2019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9 . 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2018-06-09更新 | 10026次组卷 | 101卷引用:安徽省临泉第一中学(高铁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7-18高二下·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10 . 史学家陈旭麓在评价近代的一场战争时说:“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该战争之后
A.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等五处通商口岸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西方列强加快对华资本输出的步伐
D.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018-05-01更新 | 128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