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0 道试题
1 . 2019年11月13日,爱国人士何鸿柴将十二生肖马首铜像捐赠国家文物局,回归圆明园永久收藏。马首铜像流失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马首铜像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 . 《天津条约》规定中国与欧美各国应该互派使节。但此后多年,派遣常驻使节一直是欧美国家单方面的行动,清廷没有任何动静,直到1876年郭嵩焘被清政府任命为第一任驻英法公使。这反映出
A.欧美急于打开中国市场B.欧美列强拒绝交往中国
C.清廷近代外交意识淡薄D.清廷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3 .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乡民众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港澳等地被外国人雇佣的工人,纷纷返乡;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中国民众的这些行为
A.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完整B.体现了自发的反侵略意识
C.反映了民主意识的觉醒D.得到了清政府的有力支持
4 . 下面是近代中国某场战争形势图。这场战争使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京郊皇家园林圆明园被付之一炬
C.西方侵略者在侵华过程中开始勾结D.清政府丧失了关税及贸易自主权
5 . 东交民巷的道,是北京唯一一处洋房林立的特色街道,现有著名的美国、日本、法国等国使馆旧址。这些“洋房”最初兴建于
A.《南京条约》签订之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辛丑条约》绕订之后D.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6 . 1858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中规定禁止中国用“夷”字指称英国人,1861年清政府则将“抚夷局”(1860年设立)改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即总理衙门。这种变动表明清政府
A.极力固守天朝上国体制B.实现了对外交往转型
C.迫于列强的霸权而求变D.崇洋媚外的外交政策
7 . 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20余年(1897——1920)。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他不可能留下的是
A.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照片
C.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报道D.与义和团冲突的日记
2020-11-01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濮阳职业技术学院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测试(二)历史试题
8 . “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差大臣……至在京师租赁地基或房屋,作为大臣等员公馆,大清官员亦宜协同襄办。……待大英钦差公馆眷属、随员人等,或有越礼欺藐等情弊,该犯由地方官从严惩办。咸丰八年五月十六日(1858年),天津”。上述材料表明
A.华夷秩序的传统外交体制解体B.列强控制北京,设立使馆区
C.停止了外国领事的司法裁判权D.于北京设租界,由各国共管
2020-10-17更新 | 218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4届河南省项城三高高三复习班、小班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卷
9 . 鸦片战争后,朝野上下却沉浸在“施予恩惠以求羁縻”的迷梦中。即使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惨败后,清廷最怕的也不是割地赔款,而是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说明
A.清廷始终坚持“华夷之防”B.传统藩属体系彻底崩溃
C.天朝体制的束缚依然严重D.外交观念近代化艰难起步
10 . 1854年,面对英、美、法三国提出的修约要求,清政府却坚持《南京条约》是万年和约,“断无更改”之意。清政府的这一态度
A.力图抵制不平等条约的束缚B.隐含了天朝上国的外交心态
C.使外交近代化进程艰难曲折D.刺激了民众抵抗侵略的决心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