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联军统帅额尔金照会恭亲王奕䜣,声称“英法侨民,即在此园(圆明园)内遇害极惨”;而据法国俘虏科尔迪埃记载,巴夏礼一行8人被捕后,“初解至通州,过八里桥”禁锢一庙内,后被押送至京“加锁练(链)干狱”。据此可知(     
A.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无法还原B.英法侨民遇害是战争爆发的主因
C.侵略者试图为战争暴行寻找借口D.中西方的维权意识存在明显差异
2023-04-23更新 | 559次组卷 | 5卷引用:历史(天津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2 . 1858年,英法等西方国家通过《天津条约》获取了在内地游历、经商等侵略权益,但1863年之前,西方人在华游历的首选之地为东三省、天津和北京,而1865年之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逐渐成为西方人游历的热点地区。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A.“东南互保”符合列强利益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性
C.传统的宗藩关系逐渐解体D.西方侵略势力伸向东南沿海
3 . 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真曲”。这说明当时
A.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B.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C.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D.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4 . 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逐步接受了西方设定的国际秩序,认识到自身权益是条约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是由“天下共主”单方面施恩,而是“恩怨报施,各有其分,不相凌越”。清政府的这一观念
A.以反击列强侵略为核心B.标志着传统朝贡体系的瓦解
C.增强了国人的民族意识D.体现了国家主权意识的强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57年,清政府强烈反对在长江中游设置通商口岸。其后签署的《天津条约》约定,等到“军务肃清再行酌办”。1860年底,清政府转而同意开放汉口、九江两地。这一态度变化主要基于
A.外交体制调整的要求B.推动洋务运动的考量
C.以夷制夷策略的实施D.应对内部危机的需要
2022-02-26更新 | 1399次组卷 | 34卷引用:2023年高考天津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6 . 下图所示现象

(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总额)
A.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仍在继续实施B.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化
C.表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成效显著D.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的借口
2021-01-24更新 | 9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高考天津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7 . 鸦片战争后,清朝一些官员逐渐认识到有必要了解西方在调整国际关系方面的法律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力主将近代国际法引入中国。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这反映了
A.参与国际事务可以摆脱落后B.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产生
C.清政府注重保护国民的利益D.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交往
8 . 1864年,恰值《万国公法》汉译本面世,总理衙门曾为此专门拨付500两银子,命令将印成的300部《万国公法》分发给各通商口岸,以便对外交涉中“参酌援引”。这是19世纪70年代前期中国人所能接触到的国际法汉译专著。这反映当时
A.《万国公法》成为国际准则B.清政府盲目自大心态的消失
C.西学东渐的内容发生了变化D.清政府有运用国际法的意识
9 . 下表显示了不同时期晚清政府外交应对挑战时的举措。无法据此得出的结论是
1842年清政府严词拒绝英国遣使进京。
1860年清廷被迫允准外国公使进京常驻,但对遣使驻外无意执行。
1864年总理衙门将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译作《万国公法》分发到沿海各重要口岸。
1901年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上。
1911年外务部职能趋于简化,“大臣掌主交涉,昭布德信,保护侨人佣客,以慎邦交”。
A.具有被动性与保守性B.中国外交趋向近代化C.忽视国家利益的维护D.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
10 . 晚清政府前期依然维持着朝贡体系,坐等夷狄前来朝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洋务势力的推动之下,内设中央外务统管机构总理衙门、外于各国设立使馆。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政府
A.固守传统的外交观念B.在外交领域主动与世界接轨
C.开启向西方学习先河D.抛弃了天朝上国的原有旧梦
2020-01-17更新 | 244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河北区2020届高三“停课不停学”期间线上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