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历史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体现社会的主流价值。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几经变化,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阶段时间基本情况
第一
阶段
1949-1965建国初期,中学历史课程以老解放区教材为主,世界史则以苏联教材为蓝本;1954--1956年,人教社编写了新中国第一套较好的历史教材并在全国中小学系统使用。此套教材及时地采用了历史科学的新的研究成果,突出表现在对中国近代经济情况的叙述上,增加了经济的篇幅。1963年秋,人教社有编出了新的历史教科书。是在摈弃了1958―1959年史学界“左”的思想影响后编成的。
第二
阶段
1966-1976……
第三
阶段
1977-19861976年底,教育部决定建立全国中小学教材编写委员会,负责各科教材的编辑、出版。从1980年起,人教社对它进行了修订。增写了刘少奇、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活动;重新评价一些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增加了文化史的内容;增加了彩色插页和黑白插图,使教科书显得更加直观和生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教科书的美感。
第四
阶段
1987-19991986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1987年,根据这个大纲,人教社对教材作了一次较大的调整和修改。……增加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部分重要史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4章教材;20世纪80年代末,在原国家教委提出的“一纲多本”的原则指导下,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工作开始进行。,高级中学的历史教材改革也在进行。当时高中出现两套教材:一套……另一套根据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制定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供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地区(主要是上海市)学校使用。

(1)阅读材料,以建国后中学历史教材的改革为视角,结合所学知识对前三个阶段的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二

新编的高中历史课本《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目录新编的高中历史课本《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目录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13 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第6课   全球航线的开辟
第14 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第7课 全球联系的基本确立和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15 课 明直清中叶经济与文化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8课 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16 课 两次鸦片战争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17 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诞生
第18 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于传播
第19 课 辛亥革命       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和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第20 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2)基于上表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为“高中历史课本《中外历史纲要》(上)和高中历史课本《中外历史纲要》(下)”部分单元的学习,设计一组思考题。(要求:设计3~4个思考题;多角度、多层次涵盖该单元的主要内容;能够揭示单元与单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中外历史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创新性和思考深度。)
2020-07-08更新 | 305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延庆区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3月)历史试题
2 . 对家乡和国家的认同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河海交汇之区,在金代是荒旷斥卤的滨海荒地,为海防之需在此设寨戍守,名日直沽寨……迨至元代,由于直沽临近大都,又据河海交汇之咽喉要道,因而,元王朝统治者在此建立掌管漕粮转输的官府衙署,并遣重兵戍守防卫,设仓储粮。1316年,改直沽为海津镇。明代永乐以后,政治军事中心北移,而经济中心仍在南方,为尽快连接这两个中心,明王朝统治者大规模发展漕运。漕粮转输皆以天津为入京要道,天津遂以其特殊之地理位置大步跨进政治经济领域,地方经济也随之得以发展。1404年,明成祖朱棣“以直沽海运往来之冲,且海口田土青腴便于屯守,乃设卫”,并派官在此监督筑城。明代中叶以后,天津地区的商品经济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由单纯的官运粮米及物资中转站发展成为各地商品及货物集散的北方商业中心城市。

——林纯业《明代漕运与天津商业城市的兴起》


(1)依据材料一,指出天津的城市职能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变化及原因。

材料二   天津于1860年被迫开埠通商,使天津从传统的封建性城市逐步演变为不断滋生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半殖民地城市。天津不仅成为沟通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口岸和中国近代工业重要的发源地,而且也改变了它作为首都附属城市的被动地位。不能忘记的是,天津在百年间的迅速崛起也伴随着巨大的民族牺牲。……当然,比起其他一些沿海城市,传统天津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开埠以后,资本积累的过程自然也相对缓慢。天津周围的腹地经济落后,无力为城市提供大量资本,也无法吸收城市的大量工业产品。开埠以后,天津港对外贸易额巨大,洋货充斥,使本地白银要有相当部分输送出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的资本积累和工业发展。天津作为首都的门户,近代以来屡次遭到战争的侵害,使天津早期近代工业遭到全面破坏,失去了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

——来新夏《天津历史与文化》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侵略给天津带来的双重影响;并概括阻碍近代天津发展的因素。

材料三   现代天津的发展

时间发展概况
1984国家做出进一步开放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决定
1997国家明确天津的城市定位为“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
2006国务院通过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指出:天津市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被纳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
2011天津港货物吞吐量突破4.5亿吨,与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紧密联系;天津开发区累计批准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4999家,实现年工业总产值698.96亿元;全球500强企业中共有来自境外82家企业在天津开发区投资185个项目

——来新夏《天津历史与文化》

材料四   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天津市的功能被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3)依据材料三、四,简要概括天津改革开放的历程。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而引发欧洲列强进行的海上角逐中,英国终于露出了自己的牙齿,开始向海上霸主的目标迈进。重商主义原则极大地助长了英国人增强海洋霸权的欲望和信心,加快了构建重商帝国的步伐。而英国议会,在这一过程中起着持久而重要的核心作用。英国从1651年起三次对荷兰开战,强迫荷兰接受其维护英国利益的“航海法”。这项立法可以说是英国开始建立自己殖民帝国的第一项重要举措。总之,从几个世纪的发展历程看,英国的发展基本上遵循着这一模式:依靠海洋贸易发展自身,按照贸易原则调整国家的政治机器,为了增强贸易的实力推动工业和技术革命,为了市场和原料而不断打击各种竞争对手,为了成功打击对手而强化海军的优势地位。最终,英国逐步掌握海洋话语权。

——摘编自陈晓律、叶璐等《海洋意识与英国的发展》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清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江南水师学堂等官办机构事实上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军事研究机构,他们延揽中外人才,筛选有代表性和实用性的西方海防著作进行译介,服务于清政府海防建设的需要。除了解西方国家地理知识以外,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方法研究中国本土的海洋地理及测绘类的著作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傅兰雅主持翻译的《海道图说》等著作相继翻译出版,这使得晚清海防地理与测绘研究有了长足发展。晚清西方海防著作译介是近代中国为实现海洋强国梦在军事研究层面实施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翻译活动,其持续时间之长,涉及领域之广,翻译成果之丰,是中国翻译史和海军史上前所未有的。它调动了当时政府、军方和民间的大量资金和技术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军事研究与翻译领域最高水平的专门人才。

——摘编自张瑞嵘、龙心刚《海洋强国梦的先声:晚清西方海防著作译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英国逐步掌握海洋话语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西方海防著作译介发展的特点,并简析近代英国逐步掌握海洋话语权与晚清西方海防著作译介的关系。
2022-02-25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年考文综历史试题
4 . 海关设在开放口岸,是一个国家对输出入国境货物的监督管理和征收关税的行政机关。近代中国海关,是在列强争夺中国权益的半殖民地时代产生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中国近代海关设关地点与年代一览表

通商口岸设关年代通商口岸设关年代通商口岸设关年代
上海1854芝罘1863秦皇岛1902
广州1859琼州1876江门1904
汕头1860芜湖1877长沙1904
福州1861温州1877安东1907
镇江1861蒙自1889满洲里1907
宁波1861沙市1896海拉尔1907
天津1861杭州1896齐齐哈尔1907
九江1861苏州1896哈尔滨1907
厦门1862梧州1897长春1907
汉口1862腾越1900奉天府1907

——摘编自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


(1)概括指出晚清中国海关设置的空间演进特征,并说明成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海关设置产生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何看待晚清历次对外战争
时代主要观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姑息迁就必会引来更大祸患:“俄约甫定则议琉球,琉球未归则议越南……欲长治久安,非出于一战不可。”不能获胜,战也有益:“知我创痛之所在,则上下卧薪尝胆,易辙改弦,或犹未晚耳。”
列强船坚炮利和中国衰弱,对外和好,避免战争:“方今发捻交……中国实自顾不暇,苟可与洋人相安无事,不宜轻开衅隙。”“战守无具,不能不以和,允为御侮长策。”
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认为,近百年来,中华民族根本问题是实现近代化,就是要学习西方,至于抵抗侵略,则不是当时能做和应做之事。
20世纪5070年代近代中国面对列强挑衅,要奋起反抗,绝不乞和,只要坚持到底,就能赢得最终胜利。
20世纪70年代以来近代中国在落后的情况下,要以理约束自己,争取以条约和法理约束列强,避免战争

概括表格中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观点加以分析说明。
2021-08-11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2016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同代人由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存在差异。两代人之间对社会巨变所持的不同看法,导致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矛盾和冲突,这就是“代际冲突”。代际理论对于深入探讨近代中国巨变时代中的思想文化冲突现象而言,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和思维工具。

——摘编自焦润明《代际理论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代际理论”的理解,并运用史实加以论证。(要求: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理解,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7 . 历史认识具有多元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

——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明清两代交替时期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来华那段时间作为近代中国的起点会来得恰当。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费正清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中国近代史》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剑桥晚清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内藤湖南和徐中约各自的观点。请任选一种观点说明其分期依据。
(2)材料二中徐中约和费正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你赞同哪种观点?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2020-08-25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林业局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所谓“同治中兴”的说法。同治年间(1862至1874年),人民的大起义逐一失败,对外关系也在《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下维持着和平局面,所以当时官僚地主站在统治者的立场竟自夸为“同治中兴”。如编辑“同治中兴京外奏议约编”的陈弢,1875年歌颂同治政绩是“削平僭伪,绥靖边陲,伟烈丰功,为书契以还所罕觏——即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意思。好可怜而可耻的“中兴”啊!所谓的“绥靖边陲”实际上岂不就是向外国侵略者屈膝么?所谓“削平僭伪”实际上岂不就是借外国力量镇压人民么?

——胡绳《帝国主义々中国政治》

材料二同治中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王朝中兴,同时也是第一次试图在不对传统价值观和体现这些价值观的制度进行革命改造的条件下改善中国政府,使之在近代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努力。……虽然其成就十分辉煌,但其最终归于失败,它是一系列努力中最接近于成功的一次。

——【美】芮玛丽《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最后的抵抗1862~1874》

材料三江南制造总局从1871年到1879年期间翻译了7I部著作,其中历史和政治3册,地理1册,自然科学和哲学4册,数学18册,天文和气象3册,理学和工程学6册,航海技术、战术、炮术18册,地质学2册,化学5册,药学l册,杂志5册,工艺5册。

——【日】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

(1)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材料一为例.请分别列举作者所用之“史”和所发之“论”;(。不能照抄材料)

(2)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芮玛丽与胡绳的主要观点有何不同?

(3)材料三所列翻译著作有何特点,并分析历史背景。

2018-05-26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学海大联考 2018届高三名校大联考模拟试卷(五)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人以为在华通商所遇着的困难都是广州地方官变作出来的。倘若有法能使乾隆知道,他必愿意改革。一七九二年正是乾隆帝满八十岁的一年,英国乃派马夏尔尼候为全权特使来华。英政府给马夏尔尼的训令要他竭力迁就中国的礼俗,惟必须表示中英的平等。在乾隆帝方面,他也十分高兴迎接英国的特使,但是乾隆把他当作个藩属的贡使看待他行跪拜礼。马夏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有条件的答应。中国不接受他的条件,也就拒绝行跪拜礼。乾隆帝很不快乐,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天津谈判中。中方谈判者桂良争辨说,外交使节驻京于天朝体制不合。对此额尔金的助手李泰国直截了当地宣称:“你们将肯定会看到,这项条款既对我们有好处,也将对你们有好处。良药固然苦口,但后效极佳。我的态度越是严厉,我对你们的贡献就越大。”1858年6月11日,李泰国警告说,除非即日接受条款,否则将进军北京。桂良别无他法,只得同意让英国外交代表驻京。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中国驻外使馆设立后,又相继在一些国家的商埠设立领事馆,以保护中国侨民的利益。光绪三年清廷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首先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清廷于光绪十九年采纳薛福成的建议,为照顾旅外侨商归国居住方便,废除了海禁旧例,颁布新章程,允许“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皙。婚娶生息,一概准由出使大臣或领事馆给予护照。任其同国谋生,置业与内地人民一律看待。并听其随时经商山洋”。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据材料一指出马戛尔尼特使来华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未能实现的原因。
(2)材料二、三表明清朝外交发生了很大变化,概括其变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述
2018-09-07更新 | 128次组卷 | 4卷引用: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考点练习卷:《《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实现政治体制近代化一直是近代仁人志士奋斗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外交,经历了从传统的“华夷秩序”体系向近代西方“条约体系”逐步转型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晚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是对处理日益增多的“洋务”的一种被动应对,也是对建立近代外交体制的初步探索;清末“外务部”的产生,既顺应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需要,又为清王朝维持国家主权与独立形态提供了重要工具;民国北京政府外交部的成立,从形式上改变了国家外交机构,满足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形式需求……抗战争爆发后,特别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中国最终废除不平等条约、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历史机遇。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全面调整外交机构,优化结构布局,……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

材料二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断没有袖手旁观,不管那船的好坏,任那舵工水手胡乱行驶的道理。

—陈天华《警世钟》(1903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外交体制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上述观点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2018-08-04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贵港市覃塘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