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洪武到永乐年间、明朝外事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主要由礼部主客司管理、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设立行人司、洪武十三年明太祖设立行人司,职专奉节奉使之事。尽管礼部主客司是总管外事的机构、但是其他机构仍然是各司其职、互不统属、由于财物最终送交内府掌管、也给宦官参与出使提供了可能,因而出访外交使节主要有三类:朝臣、行人、宦官。明朝外交使节的选拔是非常慎重的,在程序上、一般是由礼部先拟定大政的名单、然后按照仪制或惯例向皇常提出奏议、并推荐人选,通过朝臣的商议,最终由皇常来确定人选、并择日出使。

——摘编自滕淋《明朝外交使节》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大量进驻北京,清政府同西方的交往日益增加。由于对国际形势的无知、给中国对外交往带来了种种弊端、派遣使节加强对西方的了解,已成为清政府的当务之急。清政府派驻的对外使节分为五类:观光性使节、屈辱性使节、常驻性使节、礼仪性使节、考察性使节。清政府在遴选使节时、最初只是要求使节才识兼备、洞悉夷情即可,随着国际交往的加深,逐渐要求使节还得拥有一定外交专业技能。那些士大夫和熟悉西方的洋务人员成为清政府遴选使节的重要来源、置学堂、建机构、游历见习、留学成为清政府培养外交使节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张勇《晚清外交使节的遴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选派外交使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遴选外交使节的背景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明清政府派遣外交使节的主要因素。
2 . 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其中规定:中国需与列强互相派驻外交使臣。于是,1860年起,列强国家纷纷派遣使臣常驻北京,处理外交事务,但清廷却迟迟不肯派使臣到其他国家去,认为若清廷派使臣到其他国家去,就是自取其辱!这表明清政府(     
A.坚持平等的外交原则B.仍然以天朝上国而自居
C.维护国家的主权完整D.固守传统闭关锁国政策
3 . 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规定:“中国今后给予别国的一切政治、贸易及其他特权,毋庸再议,即与俄国一律办理施行”,“由两国派员查勘从前未经定明边界,务将边界清理补入此次和约之内”。这表明
A.俄国强烈反对英法侵略中国B.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开始出现
C.西方列强在华矛盾得到解决D.中国边境的领土安全存在隐患
4 . 马克思称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
C.以战争为主要手段D.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