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1 道试题
1 . 下图所示现象
A.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仍在继续实施B.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的借口
C.表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成效显著D.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化
2 . 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克勒拉德恩说:“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克勒拉德恩认为中英条约需要修订是基于
A.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遭到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
B.有限的通商口岸不能满足英国更大的经济需求
C.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民众的愚昧便利于英国入侵
D.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与英国形成强有力的竞争
3 . "它发端于广东一阳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欧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是对近代某一侵华战争的描述,属于这一战争后所签订条约的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4 . 下表是17-19世纪中国部分文献对“夷”内涵的解读。据此可知
时期“夷”的解读
1643年版《辟邪集》“夷族”、“夷类”,指责传教士们包藏祸心,妄图“以夷变夷”
1832年《中英外交文书》“barbarians”(野蛮人)
1842年魏源《海国图志•序》瀛寰之奇士,城外之良友
1858年《天津条约》将“夷”改称为“洋”
A.战败促使国人观念转变B.向西方学习成为了主流
C.传统夷夏观念土崩瓦解D.近代外交意识逐渐萌发
5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士大夫有以春秋列国之形势比拟列强并立之世界。冯桂芬指出∶“今海外诸夷,一春秋时之列国”;王韬亦认为“以春秋列国大势例之欧洲,普(普鲁士)为宋,英、法、俄、奥为晋、楚、齐、秦也”。这反映了当时
A.列强加紧对中国的军事侵略B.中西之间文化交流不断加强
C.中国中心的天下观受到冲击D.清廷认清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6 . 鸦片战争之前,按国际惯例,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条约以缔约方或第三方的文本作为解决争议的准本。1858年的中英《天津条约》却以英文文本为准,中法《天津条约》以法文文本为准。此后,以外文文本为准本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反映出清政府
A.丧失与列强交往的主动权B.逐步接受国际惯例
C.主动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D.坚守天朝上国观念
2021-01-24更新 | 1477次组卷 | 26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1862年,英国公使照会清政:“两国始终不和之缘,总由各省督抚于外国交涉事件,并无尽心守约之理”“各大吏向不存秉公尽约之意,转以条约准行之处,多方推卸,设法阻挠”,要求皇帝明降谕旨“敢有相违者,立予重处”。这表明
A.清政府官员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B.地方官致力于摆脱列强条约束缚
C.英国意图进一步落实在华特权D.地方实力派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
8 .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费正清
       英法联军之役后签订的条约巩固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所签的条约,构成了一套坚固的条约体系。中国在1943年之前一直未能摆脱这套体系。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       到了1860年代初期,在天津、汉口、广州、上海这些中国大都市的贸易中心,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

这两种看法
A.强调了战争爆发的原因B.指出中英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
C.表明当时中央集权削弱D.说明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具有双重性
9 . 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对关心国事的年青人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以下能证明林则徐预见的史实是
A.19世纪50-60年代侵占中国144多万平方千米领土B.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C.参加八国联军侵华D.出兵侵占伊犁地区
10 . 清政府屈从于列强侵略需要,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专门管理对外交涉事物,70年代中期开始派驻外交使节。这表明
A.清政府逐步认可近代外交原则B.外交完成了艰难的近代化转型
C.中国外交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D.清政府并未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