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鸦片战争后,商埠的开放成为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兴起的契机。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由广州一口贸易变为五口通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除了开放一系列沿海地区的口岸以外,又增辟了长江流域的沿江口岸。这说明,近代中国口岸城市的形成(     
A.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必然产物B.与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密切相关
C.使清政府商业政策发生转变D.源于西方国家对外扩张的需要
2022-12-19更新 | 290次组卷 | 4卷引用:九师联盟2023届高三11月质量巩固卷(老教材)历史试题
2 . 1868年,英美领事与上海道订立了《上海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该章程规定:“凡不作商人之领事馆及为其服役并雇用之人,未得该领事馆允准,不得拿获。”之后,列强还设立了领事法庭、领事公堂、高等法院和上诉法院等在华审判机关。这一系列举措
A.完善了中国近代的司法制度
B.使中国在涉外纠纷中处于被动局面
C.促使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D.表明清延主动寻求外交的近代转型
3 . 1861年,奕䜣主持总理衙门事务,由于“事事皆以诚相待”,被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称为“不株守中国政治历史典籍上的教条”的新人物。普鲁斯在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说:“我们应以温和协调的态度获致恭亲王及其同僚的信任。”据此可推知
A.中国国际形象得到较大提升B.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C.农民运动将面临严峻的形势D.清政府已放弃了传统外交
4 . 19世纪中期,列强与清政府签订条约,肯定了外国船只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权利此后,中国的内河均对外国轮船开放,中国的领水完全对外开放。据此可知
A.水上运输完全被列强垄断B.近代中国国门开始被打开
C.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D.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工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陷后,两江总督何桂清恐战火北延,主动派下属去与英、法等国领事联络,宣布:“粤事应归粤办。上海华夷并无嫌隙,应当照常贸易。”咸丰帝在给何桂清的上谕中也认为“上海华夷既无嫌隙,自应照旧通商”。这说明当时(     )
A.中央集权削弱B.地方官员主动适应国际外交
C.地方自主性增强D.清政府缺乏现代国家观念
2020-12-05更新 | 277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9年山西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6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约,允许华工出洋。到20世纪前期,先后约500万华工被贩运出国。其中,约有200万华工被送往东南亚,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亚的种植园和以锡矿为主的矿场。这反映了
A.中国人均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B.华工出洋源于经济全球化发展
C.清政府始终坚持禁止出洋国策D.列强残暴地掠夺中国的劳动力
2020-09-08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湘豫名校2021届高三8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1868年,上海地方官与英美领事议定《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自此以后而有上海法租界“会审公廨”、汉口洋务公所等。《汉口竹枝词》记载汉口洋务公所:“汉口从无会审堂,洋街公所异申江。班期领署激将去。无术分身格外忙。”这表明
A.租界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B.汉口的发展与世界同步
C.列强控制中国重要经济命脉D.中国司法主权受到侵害
8 . 鸦片战争前,中国人习惯将中国称为“天朝”“天朝上国”,把中国以外的国家称为“夷狄”“潘国”“蛮夷”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往往以“泰西”“西洋各国”“西洋”等词汇称西方国家,以“列强”指称英、法、美、德、日等国家的现象增多。这一变化表明(        )
A.民众对近代外交理念的认识日益全面
B.清朝政府放弃了传统的外交政策
C.国人对中国国际地位的认识趋于客观
D.国人对外国的态度由狂妄自大变成崇洋媚外
9 . 五口通商之后,列强对中国市场“不免过怀奢望,而尤以英人为甚”,在签约后16年间,英国对华棉布出口增加50%。尽管如此,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货值仍超过对中国的出口货值,英国不得不通过鸦片贸易来弥补对华贸易的逆差。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传统自然经济根深蒂固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
C.列强对中国的市场过分奢望D.英国工业品在华不具竞争力
2019-12-09更新 | 220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南省长郡中学、雅礼中学、河南省南阳一中、信阳高中等湘豫名校2019年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鸦片战争后,朝野上下却沉浸在“施予恩惠以求羁縻”的迷梦中。即使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惨败后,清廷最怕的也不是割地赔款,而是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说明
A.清政府内部始终坚持“华夷之防”
B.制度层面的藩属体系彻底崩溃
C.封建天朝体制的束缚依然严重
D.外交近代化阻碍清政府集权政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