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放东南沿海的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1858年《天津条约》和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又开放沿海、沿江11处通商口岸;1895年《马关条约》又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商埠。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主动顺应资本主义的潮流B.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特别重视发展外向型经济D.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2 . 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B.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C.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D.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樊篱
2020-12-07更新 | 143次组卷 | 5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1月第二次练习考试历史试题
3 . 2019年11月13日,爱国人士何鸿柴将十二生肖马首铜像捐赠国家文物局,回归圆明园永久收藏。马首铜像流失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马首铜像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 . 自1854年起,英国就开始与清政府交涉,提出了中国全境开放、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要求,酝酿全面修改条约。随后,法国和美国也提出了大致相同的要求。列强此举的本质意图是
A.全面修改不平等条约B.变中国为列强殖民地
C.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D.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5 . 中英《天津条约》部分条款规定,这表明当时
第二款大清皇帝、大英君主意存睦好不绝,约定照各大邦和好常规,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大清、大英两国京师。
第五款大清皇上特简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与大英钦差大臣文移、会晤各等事务,商办仪式皆照平仪相待。
A.国家外交主权遭受侵犯B.闭关锁国局面已被打破
C.中国外交近代因素增强D.传统朝贡体系不复存在
6 .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19世纪50年代,《南京条约》以及法国和美国与中国签署的条约届满,需要重新谈判。以上三个条约国坚持要求允许其外交官常驻中国首都,中国人百般拖延,没有哪个清朝官员愿意在常驻外交使团的问题上做出让步。”清朝官员如此态度主要因为上述三国所提要求
A.严重侵犯了中国政治主权B.冲击了传统夷夏秩序观念
C.便于列强控制中国决策层D.暴露出条约的不平等性
7 .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衙门特选一民宅,以示中外仍有高低之别;又怕外国人抗议,将大门草草改成官衙式样,且所有官员全部是兼职。这表明清政府
A.对外屈辱妥协B.政治变革艰难
C.固守华夷之辨D.外交人才匮乏
8 . 1868年,蒲安臣作为清政府特使率领使团出国访问,他在旧金山发表演说称“中国鉴于另一种文明已从四方八面逼近而来,已经睁开了它的眼睛”。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试图融入国际社会B.实现了外交政策转变
C.彻底抛弃华夷观念D.正大力推动洋务运动
9 .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乡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在香港、澳门为外国人雇佣的工人,纷纷返乡。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中国民众的这一行为
A.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B.彰显朴素的民族情怀
C.反映了战术的单一性D.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持
2020-05-22更新 | 536次组卷 | 20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实验中学、鸡东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史学界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驱动力; 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才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将这一历 史现象归结为“冲击一反应”模式。下列史实符合这一模式的是
A.鸦片战争——维新变法B.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C.甲午战争——辛亥革命D.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