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对家乡和国家的认同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河海交汇之区,在金代是荒旷斥卤的滨海荒地,为海防之需在此设寨戍守,名日直沽寨……迨至元代,由于直沽临近大都,又据河海交汇之咽喉要道,因而,元王朝统治者在此建立掌管漕粮转输的官府衙署,并遣重兵戍守防卫,设仓储粮。明代永乐以后,政治军事中心北移,而经济中心仍在南方,为尽快连接这两个中心,明王朝统治者大规模发展漕运。漕粮转输皆以天津为入京要道。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直沽设卫,并派官在此监督筑城。明代中叶以后,天津地区由单纯的官运粮米及物资中转站发展成为各地商品及货物集散的北方商业中心城市。

——林纯业《明代漕运与天津商业城市的兴起》

材料二   天津于1860年被迫开埠通商,使天津从传统的封建性城市逐步演变为不断滋生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半殖民地城市。天津不仅成为沟通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口岸和中国近代工业重要的发源地,而且也改变了它作为首都附属城市的被动地位。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外国租界的设立,西方现代文明的巨大优势也直观地展现在天津人面前。不能忘记的是,天津在百年间的迅速崛起也伴随着巨大的民族牺牲。西方人利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绝不是为了传播福音。

——来新夏《天津历史与文化》


(1)依据材料一,指出天津的城市职能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变化及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侵略给天津带来的双重影响。
2023-03-28更新 | 97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因素?

材料二最初,中国政府对租界内行政、司法还保有干预权,后来外国侵略者逐渐排斥中国的主权,实行独立于中国的行政系统和法律制度,使租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他们进行政治和经济侵略的基地。在通商口岸,外国侵略者开设洋行,强划租界,享有治外法权,鸦片贩子、投机商、流氓、骗子等等蜂拥而至,成为冒险家的乐园。

——《中国近代史》李侃等著


(2)根据材料二,指出列强在通商口岸获取的特权。

材料四:上海县城墙始建于明代中叶,到了晚清,上海官绅间开始出现围绕上海城墙的拆与不拆展开争论。

拆墙派:上海一隅,商务为各埠之冠,而租界日盛,南市日衰,推原其故,租界扼淞沪咽喉,地势宽而展布易,南市则外濒黄浦,内逼城垣,地窄人稠,行栈(注:一种商业机构)无从广设……以致稍挟资本之商,皆舍而弗顾。绅等朝夕筹思……窃维城垣之设,所以防盗贼而限戎马,表治所而卫仓狱。欧洲古制亦复相同。近数十年策军事海防者多重炮台而不尚城守。埃及罗马之名城观同古器,柏灵巴黎之都会即藉市场,参互而观,可为明证。不拆墙派:十六铺南市马路近邻法界,市面较盛,法人垂涎已久;……城垣一拆,则菁华贯萃于一带,愈足启法人觊觎;法界果因而扩入,非特城内均属难保,而贯连之南马路,亦必并为所夺,一利而失两地;法界紧接之处,华商百货所萃,厘局(注:旧时管理征收商业税的机关)林立其间,倘为法并,势必免厘,洋债从何拨补;职等聚族而聚,与斯城相依为命,毁弃之后,如被法占,则生息于外人卵翼之下,国权益消,民气益衰,恐全埠为香港之续;城内地方辽阔,警察既未大备,又无租界之团练,兵舰严密保卫,如无城垣庇护,盗贼更易生心,后患何可胜言。

——《上海市自治志公牍甲编》中的《苏淞太道瑞照会奉文饬议拆城详案文》


(3)假设你负责记录当时的这场争论,请分别记录材料四中拆除城墙派和不拆除城墙派的主要理由。
2022-12-1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中学滨海生态城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对家乡和国家的认同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河海交汇之区,在金代是荒旷斥卤的滨海荒地,为海防之需在此设寨戍守,名日直沽寨……迨至元代,由于直沽临近大都,又据河海交汇之咽喉要道,因而,元王朝统治者在此建立掌管漕粮转输的官府衙署,并遣重兵戍守防卫,设仓储粮。1316年,改直沽为海津镇。明代永乐以后,政治军事中心北移,而经济中心仍在南方,为尽快连接这两个中心,明王朝统治者大规模发展漕运。漕粮转输皆以天津为入京要道,天津遂以其特殊之地理位置大步跨进政治经济领域,地方经济也随之得以发展。1404年,明成祖朱棣“以直沽海运往来之冲,且海口田土青腴便于屯守,乃设卫”,并派官在此监督筑城。明代中叶以后,天津地区的商品经济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由单纯的官运粮米及物资中转站发展成为各地商品及货物集散的北方商业中心城市。

——林纯业《明代漕运与天津商业城市的兴起》


(1)依据材料一,指出天津的城市职能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变化及原因。

材料二   天津于1860年被迫开埠通商,使天津从传统的封建性城市逐步演变为不断滋生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半殖民地城市。天津不仅成为沟通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口岸和中国近代工业重要的发源地,而且也改变了它作为首都附属城市的被动地位。不能忘记的是,天津在百年间的迅速崛起也伴随着巨大的民族牺牲。……当然,比起其他一些沿海城市,传统天津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开埠以后,资本积累的过程自然也相对缓慢。天津周围的腹地经济落后,无力为城市提供大量资本,也无法吸收城市的大量工业产品。开埠以后,天津港对外贸易额巨大,洋货充斥,使本地白银要有相当部分输送出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的资本积累和工业发展。天津作为首都的门户,近代以来屡次遭到战争的侵害,使天津早期近代工业遭到全面破坏,失去了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

——来新夏《天津历史与文化》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侵略给天津带来的双重影响;并概括阻碍近代天津发展的因素。

材料三   现代天津的发展

时间发展概况
1984国家做出进一步开放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决定
1997国家明确天津的城市定位为“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
2006国务院通过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指出:天津市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被纳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
2011天津港货物吞吐量突破4.5亿吨,与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紧密联系;天津开发区累计批准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4999家,实现年工业总产值698.96亿元;全球500强企业中共有来自境外82家企业在天津开发区投资185个项目

——来新夏《天津历史与文化》

材料四   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天津市的功能被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3)依据材料三、四,简要概括天津改革开放的历程。
4 . 轮船招商局为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民用企业,其发展延续至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轮船招商局”至“海虹集团”的发展历程

时间发展历程
187212清廷批准李鸿章奏折,成立轮船招商局
18773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并举行换旗过户,这是中国民族工商企业第一次收购外商资产
187712与英资太古、怡和签订第一次齐价合同,此为中国民族企业对抗外商倾轧的一次重大胜利
1882投资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型煤矿开采企业——开平矿务局
189611投资创设中国近代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1896投资创设南洋公学
1951招商局(上海总公司)改组为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香港招商局归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领导
198511国务院批准交通部《关于香港招商局集团董事会调整的请示》,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为交通局直属一级企业
19926海虹集团(现招商局国际)在香港上市,开创了中资企业在香港上市的先例

材料二   2009年海虹集团利润总额178.52亿元,总资产2682.76亿元,连续五年被国资委考核为A级中央企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轮船招商局创立的时代背景。
(2)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发展时期,可以将材料中轮船招商局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哪三个阶段?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各个阶段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022-03-02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外交既是一国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政的延续,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条约的影响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是怎样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概括中国近代外交的变化趋势,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021-01-15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不能希望贸易会立刻就发展到按照该国(指中国)人口的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规模。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确立,新部署尚待进行。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都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材料二   但不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到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我因此毫不迟疑地向你指出几件事,这都是女王陛下政府认为极应该向中国政府力行要求的。……这些点是:

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域……

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城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

三、实行鸦片贸易合法化……

七、争取英国国王得有一位代表长久而光明正大地驻节在北京朝廷。

——1845213日英国《克勒拉得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自从条约缔结以来”是指什么条约?他们又想通过“修约”达到什么目的?
(2)材料二所列的内容,英法等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是否得到了?具体有哪些内容?
(3)依据材料一合材料二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战争的关系。
7 . 国家的外交事务既是一国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政的延续,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与周边国家大多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即“宗藩”关系。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对外交涉事宜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管。

1844年,清廷在广州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任,管理一切对外交涉事件。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构造了近代外交机构的雏形。

1877年,应英国要求和两国交往的需要,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郭嵩焘就任驻英国大使,迈出了创建使领制度和近代中国向外遣使的第一步。

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外务部。成为完全意义上名副其实的外交机构,中国外交走向正规。民国初年,政府按照西方模式对外交机构进行了组织现代化和人事专门化改革。外交机构近代化的使命完成。

——据《中国近代外交制度的转型》整理

材料二   1949年至1999年世界各大洲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数量统计示意图


材料三   1958年,戴高乐着力调整法国对外政策。他说:“美国人的政策有时表现得令人恼火,美国并不是欧洲的一部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乎整个中国都集合在中国政府之下,它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法国)必须直接听到中国的声音。”1963年10月,戴高乐授权前总理富尔携带他的亲笔信到中国,代表他同中国商谈两国关系。1964年1月27日,中法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张宏毅《现代国际关系发展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前期中国外交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以及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及七十年代外交成绩突出的原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中法建交的历史背景,并指出中法建交的意义。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商埠】1860年天津被迫辟为通商口岸。天津开埠以后,……一大批外国冒险家、传教士纷至沓来,开洋行、办出口贸易、盖洋房、建医院学校。与此同时,国内的官僚、买办、富商和清廷的遗老遗少也在天津买房兴业,频繁往来。天津成为全国重要的近代化城市。


(1)开辟天津为通商口岸,依据的是哪一条约?依据材料一,概括天津开埠后所发生的变化。

材料二:【起风雷】五四运动爆发后,从1919年5月5日开始,(天津)各校学生发通电、集会、游行示威。5月31日天津码头工人拒绝给日货卸船。6月9日各界召开公民大会。在全国人民特别是工人阶级的压力下,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


(2)依据材料二,请说出天津人民对五四运动持什么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材料三:【迎解放】如图为“1949年1月,天津解放时解放军入城仪式”



(3)与材料三所示历史事件有直接关系的是哪一场战役?综合材料一、二、三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天津解放意义的认识。
2019-11-19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2016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英国派公使驻北京,并在通商各口设领事馆;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台南)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镇江、南京为通商口岸;

(2)耶稣教、天主教教士得自由传教;

(3)英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并可在各通商口岸租地盖房、设立教堂、医院、仓库等;

(4)英商船可在长江通商各口往来……


(1)材料一是中国近代哪一条约的内容?请写出这一条约签订的时间及其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

材料二   


(2)材料二图片发生在哪次列强侵华战争中?这次侵华战争签订了哪一丧权辱国的条约?其签订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如何?

材料三   《五四运动回忆录》收录了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吴玉章、邓颖超、许德珩等人撰写的回忆录,共41篇……具体生动地反映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过程。


(3)阅读材料三,你认为《五四运动回忆录》的作者应该把哪一事件作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这些五四运动的亲历者们在运动中喊出了许多代表中国人民心声的口号,请举出两例。
2018-12-1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天津市蓟州区马伸桥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材料一   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进见中国乾隆皇帝,以下是当时英国的礼单和中国的回礼单:

礼单一(英国)天文仪器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透镜、气压计等,工业设备有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和织布机,军事装备有步枪、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模型等。

礼单二(中国)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据《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1)比较礼单一、二,分别说明中英两国的外交目的和所处的历史阶段。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狂潮。但是,由于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外国商品并没用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实现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1865年,在对外正当贸易中,中国第一次出现逆差。

——人教版《中国近代史》上册

(2)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通过哪些侵略活动逐步打开中国市场,“实现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

材料三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3)结合茶丝出口变化情况,说明19世纪中期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联系所学,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动。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见下图)

(4)联系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促进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的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