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绝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国共产党》

材料二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因工业革命的推动而更趋扩大……,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工业发达的过程,也是扩大国外市场的过程。他们通过不平等贸易,实行对落后地区的掠夺,一个囊括全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此形成。

——摘编自吴于廑《大学世界历史地图》

材料三   列强强迫清政府向其借款,借以控制中国金融

时间189518961898
借款方俄法银行英德银行英德银行
借款额4亿法郎1600万英镑1600万英镑
年息454.5
年限363645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列强逐步把中国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基本过程。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列强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过程。
2022-12-11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周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清律例》规定:“凡国人在蕃托故不归,复偷漏私回者,一经拿获,即行正法。”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规定:“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处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中法《北京条约》也做出了类似规定。

材料二   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这是19世纪中晚期华人移民的总体形象。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

“(华工)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在中国人出国问题上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大量华工出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特点。结合所学,谈一谈美国华人移民带来的历史影响。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五十年来,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精神象征。

下面是选自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四幅浮雕:

材料四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鸦片战争的共同认识是什么?用材料二中的哪一结论可以说明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2)指出材料三中图二、图四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地位。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

4 .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底蕴。请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北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屈辱与灾难。

(1)结合材料一指出相关的19世纪以来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名称,并分别说明它们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北京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

(2)材料二中都是发生在北京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请你任选材料二中的两幅图,指出事件名称,并对所选其中之一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材料三:北京也见证中国外交舞台的纵横捭阖,风起云涌。

(3)材料三中都是发生在北京的重要外交事件,它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日关系的变迁。依据材料说明中日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18-01-09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东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加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在位的五十余年,是汉长城迅速扩展的年代,可以说,汉长城实际上就是“汉武帝长城”汉武帝用了短短12年时间,兴建了规模巨大的三四千里障塞亭燧,设置了组织严密的屯戍机构,新开辟了河西四郡,在军事、政治、经济、交通诸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汉长城使“边郡烽火候望严明,匈奴为边寇者少利”。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等人主张放弃边塞防御,腾出钱来支持海军建设。左宗棠斥其短见,指出放弃西北边疆是自毁长城……1885年,左宗棠逝世的消息传开后,百姓“无不扼腕深嗟,皆谓朝廷失一良将,吾闽失一长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登长城后指出:“长城已不再是一道把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隔开的城墙。……四天以来,我们已经开始了拆除我们之间这座城墙的长期进程

——整理自马建华、张力华《长城》等

材料二 关于长城,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长城见证了东亚地区冷战结构的最初松动;②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

——据吕乃澄、周卫平《大棋局:中美日关系风云五十年》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修长城在“军事、政治、经济、交通诸方面”的作用,并指出“汉武帝长城”的历史地位。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你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若侧重分析①根据所学梳理20世纪70年代中美拆除两国之间这座城墙的长期进程;若侧重分析②请结合所学,简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背景,并用一句话概括左宗棠所体现的“长城精神”的内涵。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一部具有世界眼光、记述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

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了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

——张广勇《全球通史·导论》

材料二   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美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急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称“夷”(未开化的野人)。鸦片战争前人们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鸦片战争后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演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王中禄《天朝上国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世界文明所呈现出的特点。并用古代中国、希腊和罗马的政治文明印证这一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来作物的传入引种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
(4)通过对材料“东西方文明”历史现象的探究,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