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7 道试题
1 .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主要表明当时的中国
A.“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B.政府开始建立总理衙门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2022-06-01更新 | 129次组卷 | 7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中各项条款的规定
D.列强企图通过战争满足其资本输出的经济要求
2022-04-25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会宁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下表为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一些在华英国人的言论。这些言论反映出(     
言论内容出处
19世纪5O年代初一个在中国的3个省份中住了1O年的英国人说道:“我还没有看见过一个靠劳作生活的中国人穿过一件用我们的布料做的衣服。 ”严中平《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我们永远找不到一个人会承认我们的布和他们的布一样好。就我对于布的知识而言,他们偏好土布是正确的。杨贤镐《外贸史资料》
1847年英国驻福州的领事说:“关于英国或其他外国在这个港口进行贸易,目前还看不出任何有希望的前途。”英国蓝皮书《1846年中国各国贸易报告》

A.靠武力无法打开中国市场B.中国社会的思想意识仍极为落后
C.在华英人不了解中国市场D.中国传统经济具有超强的稳定性
4 . 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二十九日,恭亲王奕䜣给英法的照会称:“何以贵国兵丁扰及园庭,焚烧殿宇?贵国乃系知礼之邦,约束兵丁,素有纪律,岂有兵军肆意焚掠园庭,而两国带兵官及贵大臣推为不知之理?”这则史料可以从侧面证实
A.火烧紫禁城B.火烧圆明园C.北平沦陷D.签订和约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西方著名传教士在华的活动实录


——整理自冀满红《传教士与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对表格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1-02-28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下表是17-19世纪中国部分文献对“夷”内涵的解读。据此可知
时期“夷”的解读
1643年版《辟邪集》“夷族”、“夷类”,指责传教士们包藏祸心,妄图“以夷变夷”
1832年《中英外交文书》“barbarians”(野蛮人)
1842年魏源《海国图志•序》瀛寰之奇士,城外之良友
1858年《天津条约》将“夷”改称为“洋”
A.战败促使国人观念转变B.向西方学习成为了主流
C.传统夷夏观念土崩瓦解D.近代外交意识逐渐萌发
7 .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放东南沿海的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1858年《天津条约》和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又开放沿海、沿江11处通商口岸;1895年《马关条约》又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商埠。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主动顺应资本主义的潮流B.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特别重视发展外向型经济D.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8 .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咸丰皇帝躲在避暑山庄,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的赔款,却认为外国派员驻京“最为中国之害”。对咸丰皇帝这一认识,分析正确的是
A.把维护国家的尊严放在第一位B.认识到列强侵华的本质
C.认识到列强驻京给民众的危害D.极力维护传统华夷秩序
9 . 如表中英《天津条约》部分条款规定,这表明当时(  )
第二款大清皇帝、大英君主意存睦好不绝,约定照各大邦和好常规,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大清、大英两国京师。
第五款大清皇上特简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与大英钦差大臣文移、会晤各等事务,商办仪式皆照平仪相待。

A.国家外交主权遭受侵犯B.闭关锁国局面已被打破
C.中国外交近代因素增强D.传统朝贡体系不复存在
10 .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将粤东九龙司地方一区,将该地界付与大英大君主并历后嗣,并归英属香港界内,以期该港埠面管辖所及庶保无事。”条约表明
A.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程度加深B.英国资本输出范围得以扩大
C.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D.近代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加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