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1860年以前,北京的防卫需要和漕粮之需,都在天津转运,天津成为北京的辅助城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商品通过天津进入北方各省区,中国北方各地的农副土特产品经由天津加工后出口海外。这一变化有利于天津
A.维护传统的城市地位B.成为工业化城市
C.开始实行近代的开放D.商品经济的发展
2020-07-03更新 | 127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十二区县2020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鸦片战争后,清朝一些官员逐渐认识到有必要了解西方在调整国际关系方面的法律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力主将近代国际法引入中国。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这反映了
A.参与国际事务可以摆脱落后B.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产生
C.清政府注重保护国民的利益D.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交往
3 . 1859年(清咸丰九年)6月25日,英法联军舰队14艘(其中英国军舰11艘、法国军舰2艘、美国军舰1艘)不宣而战攻打天津大沽口炮台,并强行驶入海河。天津守军英勇还击。这次保卫战是鸦片战争以后清军抗击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大胜仗,也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唯一的一次胜仗。由此以后
①大沽口炮台成为近代中国最坚固海防工事
②天津的城市布局发生重大变化
③中国的海军开始步入近代化
④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出现洋务派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4 . 1864年,恰值《万国公法》汉译本面世,总理衙门曾为此专门拨付500两银子,命令将印成的300部《万国公法》分发给各通商口岸,以便对外交涉中“参酌援引”。这是19世纪70年代前期中国人所能接触到的国际法汉译专著。这反映当时
A.《万国公法》成为国际准则B.清政府盲目自大心态的消失
C.西学东渐的内容发生了变化D.清政府有运用国际法的意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晚清政府前期依然维持着朝贡体系,坐等夷狄前来朝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洋务势力的推动之下,内设中央外务统管机构总理衙门、外于各国设立使馆。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政府
A.固守传统的外交观念B.在外交领域主动与世界接轨
C.开启向西方学习先河D.抛弃了天朝上国的原有旧梦
2020-01-17更新 | 244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河北区2020届高三“停课不停学”期间线上测试历史试题
6 . 以下图片是20世纪初期在天津海河两岸拍摄的老照片。根据所学,请你判断海河西岸类似西洋风格的建筑最早可能出现在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后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7 . 有学者认为:“《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此观点的依据是战胜国
A.掀起瓜分狂潮
B.希望利益均沾
C.扩大资本输出
D.要求扩大市场
2018-10-18更新 | 254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4届天津南开区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依靠其优越的文化、富足经济、军事力量,在东亚保持领袖地位,而朝鲜、琉球、安南、缅甸等周边小国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构成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国家的不平等,而非如近代西方那样的国家平等,“国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国际法来制约,而是由所谓的封贡体系来支配。封贡体系体现了儒家的礼仪观念,并确认一个等级制的世界秩序,中国在其中享有优越地位,安如磐石且不可侵犯。清廷坚持封贡体系不仅适用于亚洲周边国家,也适用于其他想与中国建立关系的西方国家。清廷把西方国家的使节当作藩属国使臣对待,作为内政的一部分由礼部和理藩院负责处理,而没有专门常设的外交机构。

——摘编自徐中约《l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的纷纷涌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闭关政策。清廷中一些比较早的“开眼看世界”的大臣开始探索在西方外交语境下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汀《北京条约》,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1860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京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立即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并于会后发表《开罗会议宣言》,“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表明国际体系平等地接纳了中国,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外交近代化转型至此基本完成。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外交体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说明其与西方近代外交体制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趋势,并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1875年,3月,李鸿章在处理马嘉里案时提到,马嘉里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擅自带领武装探路队1875年3月,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案时提到,马嘉理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擅自带领武装探路队深入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这说明
A.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B.李鸿章具有国家主权意识
C.清政府对外自主意识增强D.李鸿章否认领事裁判权
2017-06-19更新 | 20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17届高三第二次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10 . 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口口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该类护照最早出现的时间可能是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