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其中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的这一变化(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2 . 1864年8月总理衙门颁布条例∶“各关所有外国人帮办税务事宜,均由总税务司(英人赫德)募请调派,其薪水如何增减,其调往各口以及应行撤退,均由总税务司作主。……客口税务司、总办、扦子手、头目四项、若有不妥,由总税务司一人作主撤退”。这种英人控制中国海关的现象,其直接影响是(     
A.便利了列强对华拓展市场B.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C.导致了经济结构开始变动D.削弱了清政府统治地位
3 . 1858年,英法等西方国家通过《天津条约》获取了在内地游历、经商等侵略权益,但1863年之前,西方人在华游历的首选之地为东三省、天津和北京,而1865年之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逐渐成为西方人游历的热点地区。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A.“东南互保”符合列强利益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性
C.传统的宗藩关系逐渐解体D.西方侵略势力伸向东南沿海
4 . 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2022-06-16更新 | 11509次组卷 | 73卷引用:福建省莆田二中、仙游一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67年夏,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说:“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赵烈文做此判断的依据是,当时(       
A.地方独立性增强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各军阀拥兵自重D.西方经济文化侵略深入
6 . 《天津条约》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并规定须保护传教士,清政府为此颁行相应法规。同治四年,某英国人被江西地方官羁押,同治帝降谕:“当按照条约办理,何得率行羁禁”,“别经查出,必将该地方官从重治罪”。这反映出近代中国
A.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B.内政外交被列强完全控制
C.社会主要矛盾开始转变D.中央与地方矛盾不断激化
7 . 1854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域。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的各城以及浙江沿海各大城……三、实行鸦片贸易合法化……据此可知,“修约”要求的实质是
A.打开中国门户B.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
C.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D.获取更多的战争赔款
2021-08-27更新 | 577次组卷 | 16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十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鸦片战争之前,按国际惯例,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条约以缔约方或第三方的文本作为解决争议的准本。1858年的中英《天津条约》却以英文文本为准,中法《天津条约》以法文文本为准。此后,以外文文本为准本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反映出清政府
A.丧失与列强交往的主动权B.逐步接受国际惯例
C.主动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D.坚守天朝上国观念
2021-01-24更新 | 1478次组卷 | 26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乡民众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港澳等地被外国人雇佣的工人,纷纷返乡;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中国民众的这些行为
A.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完整B.体现了自发的反侵略意识
C.反映了民主意识的觉醒D.得到了清政府的有力支持
10 . 1868年,蒲安臣作为清政府特使率领使团出国访问,他在旧金山发表演说称“中国鉴于另一种文明已从四方八面逼近而来,已经睁开了它的眼睛”。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试图融入国际社会B.实现了外交政策转变
C.彻底抛弃华夷观念D.正大力推动洋务运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