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人蒙哥马利马丁说:“同鸦片贸易比较起来,奴隶贸易是仁慈的;我们没有摧残非洲人的肉体,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没有腐蚀他们的思想,没有扼杀他们的灵魂。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精神世界以后,还折磨他的肉体。”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二   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败的情景,在一些有识之士的著述中,在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都有鲜明的反映。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对贾府败落的描绘,称之为“末世”;而龚自珍在他的文章中则叫做“衰世”,他对清朝封建专制制度下出现的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表示不满:“九州风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资产阶级兴奋得“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但没过多久,英国下院一个调查中英贸易状况的委员会的报告承认:“近年来同这个国家的贸易处于十分不能令人满意的状态。”1846年以后,英国对华的商品输出开始大幅下降,每年停留在150万英镑左右。西方资产阶级又把商品滞销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的门户开放不够。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之间爆发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龚自珍所处时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经济、思想层面概括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归纳英方分析的英国商品滞销在华滞销原因。为解决问题,英国的对策是什么?
2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方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材料二: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撤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三: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2019-09-0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德庆县孔子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630年,中国的茶叶被荷兰商人带到英国。但在很长的时间里,茶对于英国人而言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陌生饮品。1652年到1667年,经过两次英荷战争的胜利。英国取代荷兰,垄断了中国茶叶贸易。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到英国,为英国宫廷带来饮茶之风。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当时,在英国每磅茶叶售价1英镑,相当于一个体力劳动者6周的收入。1750年,下午茶风俗在英国中产阶级流行。当茶开始向更广泛的人群普及时,有人指责饮茶败坏世风,无益健康。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茶饮有害的说法渐渐消失,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与此同时,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入的英国产品却打不开销路,英国的贸易逆差在继续扩大。英国人甚至担心,到哪儿去弄那么多的银子从中国购买茶叶。

——摘编自周重林《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等

材料二   185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前往中国,将中国制茶工人以及若干茶苗茶种秘密运到印度。在福琼的帮助下,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成功引种茶树。此后,印度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红茶出口第一大国。1866年,在英国人消费的茶叶中,只有4%来自印度。到1903年,这个比率上升到了59%。当时,中国茶叶占输往西方的茶叶中的份额下降到了10%。

——摘编自【英】支伦·麦克法兰、艾丽斯·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据材料一、二归纳英国饮茶之风和茶叶贸易的演变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演变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到哪儿去弄那么多的银子从中国购买茶叶”的问题,英国采取了哪些手段?简要分析这些手段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南国土疆,山泽连接,远民习俗,多事茶园,上则供亿赋税,下则存活妻子,营生又(取)给,更绝他门

——(宋)章如愚《山堂群书考索》

材料二 清人衷干说:“清初(武夷)茶叶均系西客经营,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晋商在湖北大量植茶、制茶主要是以出售为目的。运销地区主要是湖南、湖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和俄、英等国

——张正明《晋商与经营文化》

材料三 1662年,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其嫁妆中有精美的中国茶具和221磅红茶。在凯瑟琳王后的引导下,饮茶很快成为当时英国上层社会的时尚。17世纪末到1712年,茶叶平均每磅维持在16先令左右。18世纪中期时,每磅茶叶的价格为4~5先令。之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大宗消费品

——刘朴兵《略论英国茶文化的演变》

材料四 英国为了换回国内急需的(中国)茶叶,一方面想方设法从美洲弄到白银,另一方面又庆幸在印度找到了引起中国人购买欲望的鸦片。于是,全世界因为茶叶、白银和鸦片而连接在一起了。……过去我们谈论对中国有决定性意义的鸦片战争,相对集中于鸦片之于中国的影响,忽视了更关键的茶叶之于英国的重要性。那场战争,以及中国被动地进入全球化,茶,才是更隐匿的线索。

——李鸿谷《中国茶的全球化演进》


(1)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当地居民“多事茶园”的因素。
(2)明清时期著名的商帮有晋商、徽商等,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据材料二,归纳清初晋商茶业经营的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英国饮茶群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4)据材料四,总结中英茶叶贸易对19世纪世界经济的影响。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其实是一场“茶叶战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阐述你的理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以法律条约为基础的新型国家平等关系秩序。然而这一新的国家秩序在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驱动下,又形成了向外扩张的“世界国家秩序”。西方将暴力强权贯注到条约形式之中,用有悖于国家主权原则的条约制度,不断将更多的国家纳入新的“世界国家秩序”之中。18世纪末英国商人和政府开始谋划与中国建立条约关系;1816年带着“将公司贸易建立于安全、稳固和平等的基础上”的使命来到中国的英国代表阿美士德却连嘉庆的面都没有见到便被送回。此时英帝国开始放弃长期实行的和平协商方式,用武力与中国建立条约制度的舆论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普遍形成。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英国人这样描述清政府早期对条约的态度:“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市查,一览即了。”因为条约在清政府看来,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夷狄)之以思惠的羁縻之道。60年代后,英、美等国分头向清政府递交一项声明,对各省执行条约的状况表示不满,并向清政府提出警告。1864年,清政府刊印《万国公法》,对此李鸿章认为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与应用《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1884年,总理衙门表示:“惟我中国办事,均系十分遵约,一本万国公法而行。”至20世纪初,驻俄公使明确提出效法日本,改革内政,以修改约章。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方“世界国际秩序”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变化做出简要评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正当满清嘉庆、道光两朝国势开始下降的时候,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变成走遍世界寻求殖民地的头等侵略国了。随着工业的发展,英国涌现了许多新兴工业大城,这些工业城市具有大规模的工厂,制造着各种工业品。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开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在印度,英国侵略势力继续向广大腹地推进,获得剥削殖民地的无限利益。这个贪婪强暴而又在印度积有经验的英国海盗,对满清政府统治下的封建中国,抱着极大野心,一刻也不肯放松侵略的机会,是势所必然的。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947年版

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材料三   抗战中,中国军队发动大型会战66次,重要战117次,11位上将,34位中将,99位少将阵亡,360万人战死沙场。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引自《历史上的今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文澜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鸦片战争,中西方学者有着不同的称谓。这反映出各自文化阵营关于此次战争目的的看法差异,中国学者一般将此次战争称为“鸦片战争”,认为是反对走私的正义护国战争;而一些西方学者则将其称为商业战争,认为是为了打破贸易不公的局面。费正清就曾经提到: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因为中国没有以平等的状态参与到国际交往中,而英国却以武力打破了这一现状。

材料二   回顾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史,清末的鸦片战争成了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中国传统文化以单向度的输出为主要交流模式。这个特点持续的时间长、稳定性高。然而,鸦片战争之后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劲风急吹,使得中西文化产生了巨大的碰撞与冲击,因此形成了中西文化的角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提供了契机。在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和林则徐提出“开眼看世界”,中西文化的交融不再是知识技术上的传导,而是出现了“中体西用”的理论。它反映了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日渐转变。

——以上材料摘编自吴雅思《中西方文化的角力与更新:以鸦片战争为切入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学者对鸦片战争目的的不同看法,并指出鸦片战争的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西方文化角力与更新的过程,并分析其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   1839年,林则徐写了一封致大不列颠女王维多利亚的信。虽然这封信没有送出,但是它表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态度,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史料。以下为这封信的摘录:“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故特明宣定例。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

——选自《新全球史》(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

材料三   184047日,英国下议院开始讨论对华战争军费案和广州英商损失赔偿案。经过三天的辩论,会议以2712629票微弱多数通过了内阁的侵华决定。1840510日,其国上议院也一致通过了上述决议。

材料四   1840年艾律率英舰8艘,于8月进泊天津大沽口外,向清政府递交照会、施加压力。道光帝接到照会后,得知英国要求赔礼道歉、偿还烟毂、割让岛屿等。道光听信谗言,以为是林则徐、邓廷桢等人办理禁烟之事不善才引起英军入侵,只要惩办林、邓等人。英国就会退兵。于是,道光帝任命自夸退敌有功的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继续办理中英交涉,并同时将林则徐、邓建桢等革职查办。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结合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2)阅读材料二,你将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3)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的政体有什么不同?与道光帝相比,同样作为国家元首的英国国王在行使权力上又有什么不同?并依据材料分析中英两国关于鸦片战争的一系列决策是如何作出的?
2021-04-29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正当满清嘉庆、道光两朝国势开始下降的时候,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变成走遍世界寻求殖民地的头等侵略国了。随着工业的发展,英国涌现了许多新兴工业大城,这些工业城市具有大规模的工厂,制造着各种工业品。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开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在印度,英国侵略势力继续向广大腹地推进,获得剥削殖民地的无限利益。这个贪婪强暴而又在印度积有经验的英国海盗,对满清政府统治下的封建中国,抱着极大野心,一刻也不肯放松侵略的机会,是势所必然的。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947年版

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文澜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教士成为明清之际西方文化输入的首要担当者,在很大程度上是跟明末利玛窦开创的“学术传教”(或称“知识传教”)策略所奠定的。以传教士为媒介的西学东渐,其具体的传播渠道主要包括口头传授、译撰中文书籍、携入或自制西洋科学仪器等。当时的译著共成书400余种,其中科学类占130余种。当时对欧洲科学著作的翻译盛行一时,大部分的西方科学知识通过翻译介绍到中国。                         

       ——摘编自徐海松《清初士人与西学》

材料二   康熙之后(十八世纪上半期)中西文化的联系竟为中断。雍正元年(1723年)明昭禁教,实际宣布对西方文化绝交。此后的一个世纪,是西方世界变化最大、进步极速的时代,一系列重大事件尽皆出现于此百年之间。而我们全无所知,毫无所感。此间,以英国为首的对华贸易固然仍在继续,但英人所重视的是商业利益,一心想的是通过运销鸦片而多赚取中国的白银,绝不注意文化上的沟通。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的变局》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方教士在华活动的特点和影响。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西方文化联系中断的原因及后果。
2020-10-11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