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581年,明朝正式推广“一条鞭法”,鼓励民众用白银支付税款,这不仅直辖导致白银成了当时经济社会的主导货币,也影响了之后200年全奎世界白银的走向。……沃德·巴特雷在《1450 一1800年世界银决流动》中说“整个殖民地时期(1492年到1820年),西班牙从美殖民地榨取的白银超过40亿比索,即14万多吨二”而据厄尔·汉来尔顿的研究,就有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则流向了西欧诸国,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而西班牙自己仅存2亿比索。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6至l8世纪世界白银流向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二 殖民主义者的入侵,不仅腐蚀了中国的政治肌体,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而且由于白银外流,银贵钱贱,也导数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和金融紊乱。白银外流问题,早在18世纪就成为中国金融财政的突出矛盾,因此嘉庆年间曾多次申禁银两出。19世纪初叶,白银外流现象更加严重。据黄爵滋的估算。仅广州一地“道光二年(1822年)至十一年,岁漏银一千七八百万两”;“自十一年(1813年)至十四年(1834年)岁漏银两千余万两”;自十四年至令(即道光十八年,1838年),漏银至三千万两之多.此外,福建、浙江、山东、天津各地,合之亦数千万两。”
(2)结合材料总结白银流向的变化和原因,并分析该变化时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鸦片战争后中国形象经历了漫长的被轻蔑的时代。在西方人眼中,当年那个遍地黄金的王国
变成了肮脏、贫穷和任意拿捏的东亚病夫。……直到新中国的成立,西方才开始正视中国,但也是
在迷惑中反复。对今天的中国崛起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和焦虑。

——摘编自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
(1)依据材料归纳西方对中国认知态度的变化历程,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产生不同“中国形象”的历史因素。
(2)运用辩证思维,论述西方对中国的印象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契合度。
3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维多利亚女王( 1819-1901),在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长达64年。据统计,1850年时,不列颠生产世界上40%的机器,半数的棉纱和铁,2/3的煤;1870年时,不列颠生产世界一半的铜;1880年已拥有世界商船的1/3。凡属议会通过的议案,女王总是毫无例外地签署,使之尽快成为法律。她逐渐沦为“统而不治”者,丘吉尔夸奖她“树立了君主制的新典范”。1842年12月,她批准了由中英政府签署的极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她为自己的国家又打开了一条新的殖民通道而踌躇满志。在她弥留之际,她最不放心的却是在南非进行殖民战争的侵略者们,用手势及书写的方式询问关于战争的一切细节。                                                                                                                        
——《维多利亚女王传》
材料二 学者马勇认为:晚清政局的糜烂,不能完全怪罪于统治者的错误政策,而是历史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如果一味把中国的失败都夸大到必须由一两个执政者负责,这种看法无疑偏离了实事求是的客观标准。慈禧只是在她的历史角色上做了必然要做的一些事情而已。有哪个伟大人物能够在这样的思想酱缸中励精图治,挽救大清这艘在怒海惊涛中下沉的破船呢?            
——《慈禧传》
(1)据材料一,概括维多利亚女王受到英国人民尊敬的原因。   
(2)简评材料二的观点。
2016-11-27更新 | 9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江西鹰潭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
4 . “中国与世博会”
材料一 下图是中国参加1851年伦敦第一届世博会的全景图:]
材料二   1876年世博会在费城举办,清政府第一次以官方身份组团参加,中国浙江宁波海关副税务司的文牍李圭就是代表政府参加(下图为1876年费城世博会中国馆)

问题
(1)清政府没有主动参加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材料一中中国展馆的出现最有可能是什么人所为?说明你的推断理由
(2)清政府对早期世博会的态度并不积极,称之为“炫奇会”“赛奇会”。这样的称呼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的哪些心态?1876年费城世博会清政府首次以官方身份参加,你认为是哪些因素促成了清政府态度的转变?
(3)1872年一批幼童在其父母签下“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字据后赴美留学。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世博会,中国留美幼童在美国的求学作业本也搬进中国馆摆在了世人面前。1876年8月21日,中国留美幼童来到世博会大清国展馆。请你为李圭和这批留美幼童设计一段对话(100字以内)
2016-11-18更新 | 3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中学、复旦附中等八校高三联合调研历史卷
5 . “落日的辉煌”
材料一:自1530年,白银开始流入中国,尤其是通过菲律宾与中国贸易的西班牙美洲帝国,估计16世纪后半叶至17世纪前半叶,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23万吨。自17世纪中期起,因为中国本身与国外的各种因素,白银流入速度减缓。但自1684年起,海外贸易重新展开,白银再度流入中国。1810年代中英贸易,中国仍净流入约37万公斤白银。
材料二:1700—1800年中英贸易白银流入中国数量统计图。

问题:
(1)材料一称“17世纪中期起,因为中国本身与国外的各种因素,白银流入速度减缓”。“中国本身与国外的各种因素”主要指哪些?
(2)材料一中“自1684年起,海外贸易重新展开”与哪一政策直接相关?
(3)从材料一中可以得知中英在正常贸易中处于何种地位?英国为扭转此局面采取了什么行动?导致了哪些结果。
(4)材料二中甲乙时段的中国处于哪一时期?如何评价此时期。
2016-11-18更新 | 3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习能力诊断考试历史卷
6 . 以下是英国历史学家马士的一段话:“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以“鸦片与战争”为主题,概括指出材料的观点,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形成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200字左右。
2016-11-18更新 | 2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山东诸城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1821年和1833年中英贸易统计表
年代 中国商品出口总额(元)英国商品入口总额(元) 鸦片走私总额(元)
1821       14757 132                    1369 3213                         2235780
1833       17814260                      10119655                         12185100
一一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2   1 840~1853年的中英贸易统计表       价值单位:万英镑
年份                  1840年   1842年   1845年   1850年   1851车   1853
年输华商品总值   52.4        96.9       239.0     140.0     216.0     100.0
请回答:
(1)据材料l,你认为19世纪初期,在中英正当的贸易中,中国、英国各处于什么状况?并分析其原因。英国为改变这种状况采取了哪些办法?
(2)据材料二,1845~1845年中英贸易额变化的主要趋势如何?为什么会呈现出这一趋势?
2016-11-18更新 | 3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四川省南山中学高三入学考试(文综)历史部分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二   1862年5月10日,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了宁波港。 5月16日,夏福礼给普鲁斯的报告说:“……结果打败了太平军,并把他们赶出城。就在太平军撒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满清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
材料三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四   对于实力的强弱,也需要做一点具体分析。事实上,还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不少朝野人士就纷纷指出,就军力和经济力量而言,日本并没有绝对必胜的优势……即拿两国的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虽在速射炮和舰速上强于中国,拥有优势,但在船坚炮重上则有所逊色,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还拥有四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即便是北洋陆军,虽在装备上总体说来落后于日本,但也并非一无长物。如日本就有学者认为,北洋陆军装备就有德制的毛瑟枪和克虏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优越”。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受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远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请回答:
(1)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为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3) 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具体说明理由。
(4)扼要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9 . 以下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中英部分武器装备的数据对比,从中能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武器
中国
英国
步枪
射程100米、射速1-2发/分钟
射程200米、射速3-4发/分钟
火炮
泥模制造、炮管杂质多
铁模制造、镗床切削
火药
硝两过高、杂质过高
标准火药配方(硝石78%硫8%碳14%)


A、反映出英国化学工业的进步
B、揭示了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C、证实了英国侵略中国的必然性
D、说明了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巨大
2013-11-14更新 | 3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辽宁省鞍山市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