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货币中的历史研究历史上货币流通的现象,可以加深我们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现象之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摘自《国史大纲》


(1)“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条件主要是什么?

历史现象之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由于此。要皆与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

——摘自《林则徐集·奏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上半期白银外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弊端。简述清政府针对白银外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历史现象之三:1盎司黄金35美元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34年,美国政府1盎司黄金的价格固定为35美元。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1年,美国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美洲史》


(3)1944年所确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指的是什么?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年美元两次贬值的原因。

历史现象之四:美元与中国货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价有所调整,1美元同人民币比价从2.8元曾升至8.27元,近年来又回落至7.0元以下。

——《中国震撼》


(4)结合所学,分析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社会条件。
2020-04-28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上海市徐汇、松江、金山三区高三学习能力诊断(二模)历史试题
2 . 历史观点的辨析——鸦片战争的缘起

问题
(1)“危机加剧”是因为“中国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引起的吗?为什么?
(2)马士以为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这一“目的”的实质是什么?
2020-03-24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西方人眼里中国

自地理大发现以来到19世纪末,中国真可谓是沧海桑田。中国人深受西方人的尊敬和仰视,而到19世纪后西方人对中国由仰视到蔑视,这变化是何等的巨大,又是何等的悲哀!

材料一   18世纪初期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印象


巨人中国

图片说明:《巨人中国》是18世纪初期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印象,身著清朝服饰的中国巨人手牵欧洲武士,上面的英文“Judge”意为主宰者。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后,对中国的崇拜热潮消沉下去。到了19世纪末,亚瑟·亨·史密斯写作了《中国人的性格》时,含有贬义的“中国佬”一词已根植于西方人的语言之中,“中国人”这一恰当的词却被排除在外。


问题
(1)结合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等状况,分析18世纪初西方人把中国称为“巨人中国”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哪些政治现象?促使西方人对中国由“巨人中国”到“中国佬”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4 . 关于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是,关于这场战争的认识与反思却从未停止。下面是不同人物对清王朝在这场战争中失败原因的认识。

材料1、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说:“一个……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材料2、当时的浙江巡抚刘韵珂在定海、镇海失陷时,向皇帝报告说:“盖其炮火器械,无不猛烈精巧,为中国所必不能及……其众皆以必死为期,……而财力充裕,无一处不勾结汉奸,无一汉奸不得其重贿,……此其所以逞凶肆逆,各省不能取胜之实情也”。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

材料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是这样阐释战争结局的原因的:“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

材料4、戴逸在《中国近代史通鉴》中引证了魏源对这场战争的认识:“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惨败,……主要是……许多清朝的将帅‘非苟且即虚骄’,军队缺乏训练,纪律不整,‘以此无虑无谋之兵,即尽得夷炮夷艘,遽可大洋角逐乎?’”

材料5、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提到:“清廷并无一贯态度,战和不常,根本所在,为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开始虽无心启衅,终于步入战争。定海失陷。京畿危殆,转趋于和。因有所不甘,复行进攻。进攻失败,被迫屈服。”问题


(1)请简要叙述19世纪初,中英两国的社会状况。
(2)扼要概述材料2的言辞含义。
(3)运用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评述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2020-02-10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09·上海静安·二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运用下列“历史学习资料包”,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一“世界地图”


资料二“标签”

①工业革命发祥地(国家)

②《共产党宣言》诞生地(国家)

资料三“史家观点”史学界一般认为,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此后的几百年间,人类的活动打破了地域的隔绝,人类进入了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世界史时代。


问题
(1)结合资料一、二,按“标签”顺序写出对应的英文字母。写出工业革命和《共产党宣言》对于“世界地图”中“E”处的历史影响?
(2)请用17、18世纪发生在大西洋两岸的史实,论证资料三的“史家观点”。
2020-02-1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09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4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6 . 龙与狮对望的世界

1793年的马戛尔尼访华,对大清国人来说,是一件小事,对欧洲人来说,却是一件大事,后来的史学家普遍认为,那个时代其实是一个“龙与狮对望的世界”。据《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在马戛尔尼使团启程之前,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长弗兰西斯培林爵士给两广总督、广东巡抚郭世勋写了一封信,告知马戛尔尼勋爵奉命访华。



问题:
请结合所学知识并联系当时世界形势,选择恰当视角谈谈你对这封信件出现不同“译本”的理解?
7 . 一份奏折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英人大举进犯,琦善接受英国致中国的书信后奏请道光帝:

英吉利国人投递字据,声称诉屈,尚无桀骜情形,据英人称自广东封港后,所带货物资本赔累难支,是以各处寻觅码头,铤而走险。……是以大英国主,调派水陆军师,前往中国海境,求讨皇帝昭雪申冤,……林则徐断绝贸易启衅,禁烟过激,英人并无滋扰之志,情属可原。……畿辅、盛京处处堪虞,江浙洋面海口,全被英人占住,船只无数。


问题:
(1)根据材料,你认为琦善在奏折中向皇帝反映了哪些情况?
(2)你如何看待琦善的这份奏折?
2019-08-24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学年上海青浦区期末学业质量调研测试历史试题(一模)

8 . 2018年是农历戊戌年,追溯近200多年的历史,历经4个戊戌年,中国逐渐发展为一个日益强大的现代国家。

请将下图中与序号相关的史实补充完整。

2018-05-25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18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9 . 1839年,林则徐写了一封致大不列颠女王维多利亚的信。虽然这封信没有送出,但是它表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态度,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史料。以下为这封信的摘录,阅读后回答问题
“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故特明宣定例。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
——选自《新全球史》(美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
问题:(1)通过林则徐的这封信,你能提取怎样的历史信息?
(2)假如维多利亚女王收到了这封信,女王能满足林则徐的要求吗?为什么?
(3)当时中英两国的“宪典”是怎样制订的?
2016-12-07更新 | 3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第二学期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中国与世博会”
材料一 下图是中国参加1851年伦敦第一届世博会的全景图:]
材料二   1876年世博会在费城举办,清政府第一次以官方身份组团参加,中国浙江宁波海关副税务司的文牍李圭就是代表政府参加(下图为1876年费城世博会中国馆)

问题
(1)清政府没有主动参加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材料一中中国展馆的出现最有可能是什么人所为?说明你的推断理由
(2)清政府对早期世博会的态度并不积极,称之为“炫奇会”“赛奇会”。这样的称呼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的哪些心态?1876年费城世博会清政府首次以官方身份参加,你认为是哪些因素促成了清政府态度的转变?
(3)1872年一批幼童在其父母签下“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字据后赴美留学。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世博会,中国留美幼童在美国的求学作业本也搬进中国馆摆在了世人面前。1876年8月21日,中国留美幼童来到世博会大清国展馆。请你为李圭和这批留美幼童设计一段对话(100字以内)
2016-11-18更新 | 3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中学、复旦附中等八校高三联合调研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