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鸦片战争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道光夷务》记载,1846年洋人“进(广州)城一节,民与夷各相持不下”,“欲息内外之争,必先弭民夷之隙。地方绅士与民人较为亲切,开导劝谕,易于信从”。这体现出
A.清政府的软弱无能B.政府支持群众斗争
C.广州人民英勇抗英D.列强控制中国内政
2 . 有研究者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当局最伤心的除割地偿金外,就是以后两国交际来往公文须用平等款式的一点;以堂堂的天朝,须与夷人用平等款式,真是“冠履倒置”“天翻地覆”了;但一时敌不住夷人的炮火,只好暂时忍受了。这表明
A.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军事工业的发展
B.清朝统治者传统外交观念浓厚
C.鸦片战争鼓舞了清廷锐意改革的决心
D.近代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
3 . 蒋廷黻先生在他的书中提到两次鸦片战争时存在于中国士大夫中的一种现象:他们不反对治外法权,不反对协定关税,不反对租界;他们反对的是五口通商和香港割让,反对长江通商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该现象表明
A.士大夫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B.士大夫有强烈的主权意识
C.士大夫不反对清政府出卖国家主权
D.士大夫的国家观念落后
4 . 1840年2月20日,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曾指令赴华全权大臣:“你们应记住:女王陛下政府不想为英国臣民获得不同样给予其他每个国家臣民的任何专有贸易特权。”鸦片战争后,和这一认识直接有关的是
A.美国攫取了在华领事裁判权B.英人享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
C.清政府固守华夷有别的观念D.清政府成为列强在华的工具
5 . 1843年6月的《中国丛报》报道:许多以负运茶叶及商货通过江西梅岭关运往广东为生的力夫,都害怕在新的通商条约实施和通商口岸开放后失业,因此他们都坚决反对有损于他们利益的种种措施。出现这种现象的背景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波及到江西
B.中国外贸中心逐渐发生转移
C.西方加紧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D.湖广地区出现近代工业企业
6 . 1850年,福州士绅要求将租住神光寺的英国传教士强行驱逐至城外。福建巡抚徐继畲为免别生枝节,采用施压之法使英国传教士半年后自行搬迁;结果咸丰帝以“未能实力整顿地方应办事件”的理由将他解职。这表明
A.民意主导涉外事务B.反帝斗争日趋激烈
C.官员问责形成惯例D.夷夏之防根深蒂固
2021-05-08更新 | 235次组卷 | 4卷引用:宁夏银川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1854年,英美法三国领事制定了《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上海租界地出现了类似西方自治政府的市政机关,租界制度形成。1864年,英国公使致各领事书中说,“租界地与英国政府,并不容许其(指领事)管辖该地,该地仍属于中国之主权”。据此可知
A.租界制度的施行缺乏条约依据B.英国遵守与中国签订的条约
C.英法美在中国的利益达到平衡D.清政府力求修改不平等条约
8 . 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道光帝起初并不愿意订约,但虽“愤闷(懑)莫释”。也“不得不勉允所请,藉作一劳永逸之计”。在他看来订立条约是中国“相待以诚”,“从此通商。永相和好”,对方“亦应以诚相待”。这反映了清政府
A.具备近代国家主权观念B.极力维护天朝大国心态
C.主动抛弃闭关锁国政策D.沦为帝国主义统治工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