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鸦片战争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1842—1852年期间,广州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均处领先地位,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上海进出口贸易额及其在全国的对外贸易比重则呈迅猛上升之势,并最终于1853年超越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B.列强侵略的影响
C.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D.民族工业的兴起
2 . 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1864年上海租界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会审机关——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并由上海道台与英国领事会商组织正式法庭,通过了《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根据章程,会审公廨为中国的司法机构,由上海道台派一名同知主持……凡遇案件牵涉洋人到案者,必须由领事或领事派员会审。章程严格限制了会审公廨的管辖权和陪审官的权限。

1911年武昌起义后,由于会审公廊的满人谳员逃匪,驻沪领事团趁机接管了会审公廨并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改组,改组后会审公廨谳员由驻沪领事团任命,其菥傣亦由领亭团披给;司法管辖权限大为扩充;取消上诉程…….

民国政府成立后,中方多次要求会审公廨恢复到辛亥革命前的状态,这种努力在国人的请愿、上海总商会的推动及中外政府双方的照会上乃至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提案中都有体现。但由于西方国家的阻挠,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

——摘编自陈策《上海公共租界法权变迁问题研究》

材料二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了修订新约运动,其中取消领事裁判权是一重点。南京政府与英美等国晨开多次谈判,于1930年收回了上海公共租界内由会审公癣演变而来的上海临时法院,达成了取消领事裁判权的初步协议。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鉴于中国战争的重要地位和中国人民的强烈呼声,1942年中英、中美达成了取消领事裁判权的协议,直到1943年中国似乎从形式上脱离了领事裁判权制度的桎梏。

新中国成立后的有关案件管辖的法律成果凸显了国家主权的司法自治原则,使中国涉外法权回归正统。

——摘编自胡燕《中国涉外法权变迁史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围绕上海会审公廨中外双方斗争的趋势及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领事裁判权在中国变迁的因素,并谈谈你对领事裁判权在中国变迁的认识。
23-24高一上·湖南益阳·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南京条约》刚刚签署后的1843—1844年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五个港口的关税总收入约为237.2万两白银,其中,广州占比85.6%,是排名第二的上海的18倍。1852—1853年间,广州的关税收入占比下降到62%。1882年,上海的关税收入是广州的3.8倍。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中国自然经济对外贸的顽强抵制B.上海拥有比广州更坚实的经济基础
C.世界市场对中国自然经济的冲击D.五口通商使广州丧失外贸垄断地位
2024-01-26更新 | 7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鸦片战争前,丝的出口每年最多只有一万多包,一般只有几千包,而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增加到二万二千包;战前茶叶出口每年大约五千万磅,而道光二十六年超过八千万磅。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     
A.对外贸易格局发生改变B.丝茶的市场依存度加深
C.新的农业经营方式出现D.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秦、汉之前的早期文献中所表现出来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毫无疑问大多是传闻和想象。古代中国人有一种把空间最大化的想象方式,就是把“天下”想象成“九州”以及周边,中国与“四裔”,或者是以“王畿”为中心逐级放大的“五服”。它体现了古代中国自居中央的天下观念,按照古人的说法,因为四裔不够文明,都仰慕中国,所以要来中国朝贡。“以中央王朝为中心,以周边四裔为附庸”的中国历史记载传统,延续了两千多年。

——摘编自葛兆光《传统中国史学中的世界认识》

材料二   道光年间,国门被迫打开,有关中国之外的世界知识逐渐受到关注,一些世界地理和历史的著作陆续问世,中国历史学家才真正开始有意识地超越帝国边界,并依靠异域自己的资料加上亲身经验和考察,开始试图叙述有关世界/全球的史地知识。随着中国内政外交的步步失败,关于世界地理和历史观念的巨变,仿佛在加速度地出现。早在同治六年(1867)清王朝成立同文馆,就决定同文馆要设立“读各国史略”一科:1895年甲午战败,1898年变法失败,1900年义和团事件之后,晚清政府不得不从政治、制度和教育上改革。在这种改革中,有关历史的观念,也终于迸入官方主导的学校教育。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大学堂在中国历史之外必须讲授“万国史”、中学堂讲授“欧洲和美洲史”。正是在这种中国的大变局之中,世界历史也顺势进入中国。

——摘编自葛兆光《传统中国史学中的世界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史学对世界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以来中国史学对世界认识的变化,并概括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022-11-15更新 | 90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培优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统计出记载道光时期(1821-1850年)两种外交史料中,关于“天朝”与“中国”使用频率的变化:最初十年使用的“天朝”次数达50余次,而“中国”不足10次;1836年4月至1838年5月之间,使用“天朝”次数7次,使用“中国”次数19次。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禁烟运动激发了民族意识B.长期推行的海禁体制被打破
C.前后记载者思想观念的不同D.中外交往的扩展冲击传统思想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之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一方面是晚清王朝死守“闭关锁国”政策的恶果,另一方面也迫使中国由“朝贡体系”向“条约体系”转变,中国外交体制开始了近代化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近代中国逐渐调整、变通、改革传统外交观念,接受、适应与运用西欧国际观的历史变迁过程。在这一转变中,一方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加深,民族危机愈发严重;另一方面,随着“朝贡体系”瓦解,清政府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往逐渐频繁,对外认识也愈发加深,外交观念亦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外交政策更加务实,乃至出现了专职的外交机构,这一切都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摘编自王琦 李翔《晚清中国外交体制变化发展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里,为应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威胁,中国政府及时宣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通过与苏联的结盟和争取广大“中间地带”来维护新中国政权的政治安全,并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建交过程中把“一个中国”原则作为基本前提和国际合作的政治基础。1979年以来,中国外交任务转变为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此,中国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关系。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由之前的侧重政治上的互利变为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把维护国家利益作为维护国际利益的前提和首要任务。为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确定了“大融入”的战略取向,把“入关”和“入世”作为最重要的外交任务之一。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中国外交开始注重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全球治理平衡相结合。

——摘编自郭树勇《试论70年来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外交由“朝贡体系”向“条约体系”转变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与1979年以来外交重点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9年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产生的重要作用。
8 . 清代前期政府想方设法破坏华侨社会,要么颁诏召回,要么要求各朝贡国押解华侨归国。1860年,清政府第一次从国际法理的立场关注华侨并对其生命和财产安全制定相关政策加以保护。据此分析,晚清政府侨民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晚清政府对大清子民的持续关爱B.朝贡外交已经被近代外交所取代
C.华侨经济实力足以弥补晚清财政D.受西方人权观念和国际法的影响
9 . 有学者指出,近百余年中华民族经历了民族意识的觉醒过程(如表)。由此可知(     
代表性事件民族意识觉醒过程
鸦片战争开始萌发
甲午中日战争初步觉醒
五四运动升华
抗日战争高涨

A.民族意识在反侵略过程中不断地增强B.民族意识与社会性质变化保持同步
C.中华民族在近代百年历史中逐渐形成D.列强侵华是民族意识形成根本原因
2023-02-14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暨下期开学考)历史试题
10 .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英国强迫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口岸。但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本着“隐杜觊觎、保全主权”“扩充利源、振兴实业”的设想而自开岳州、秦皇岛、三都澳、吴淞为商埠。这一变化(       
A.反映列强侵略深入内地B.表明戊戌变法效果有限
C.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D.旨在镇压各地革命运动
2022-02-15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